光明日报:越是压力大越要精准调控
来源:光明日报 蔡之兵 发布日期:2020-06-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冲击已无可避免,采取更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来避免经济增长的下滑,已经成为各界共识。然而,越是增长压力巨大,越是需要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就越要强调宏观调控机制的精准性。

  宏观调控的本质是一种“对冲”,即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政策资源来对冲不同危机给经济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调控政策提供的“弹药”能否被精准传递至受疫情冲击的各类经济主体,将直接决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由于此次疫情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最基础的“人”这一要素,一经暴发,整个经济体系就立刻处于“失血”状态。想要把经济体系从“失血”状态救出,一方面需要对症下药,即尽快研发出能够遏制病毒的疫苗,另一方面则需要运用宏观政策给一个个正在无故“失血”的经济主体精准补血。而传统的依靠银行、国企、债券、利率等中介传递渠道的调控思路具有间接性和局部性,既无法及时应对此次疫情的直接冲击,也难以满足受损经济主体的普遍性复苏需要。因此,缓解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既需要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更需要强调宏观调控机制的精准性。

  与很多其他领域政策的“一视同仁”要求不同,精准的宏观调控机制首先需要强调因地制宜。这是因为我国区域间差异显著,即使面临同一种疫情冲击,由于各自经济地位、经济基础、规模结构、地理区位、人口结构等属性不同,不同区域受到的影响程度和防控要求也不相同。因此,想要保障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应该构建针对区域个体的精准疫情防控机制。对位于边境地区和交通枢纽位置的城市,要提高疫情防控级别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体制;对经济实力雄厚且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其调控目标是探索一套能够同时实现平稳复工和安全生产、生活的疫情防控机制,两者缺一不可;对产业结构单一且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要在保障疫情防控安全的基础上,鼓励这些城市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

  保障宏观调控机制的精准不能止步于宏观区域层面的因地制宜,而应探索宏观调控政策精准到人、精准到企的联通渠道,使得宝贵的政策资源能够定向流入受冲击的企业和居民个体,直接缓解疫情对经济主体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就企业层面的精准调控机制而言,各地政府应尽快建立辖区内部企业运行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辖区内总体企业数量、企业行业分布结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中小微企业数量、企业运行情况等信息。针对企业因疫情而遭受的损失和面临的困难,由政府直接补贴或者采取特定的包括增加无息贷款、减免历史贷款、降低土地成本和房租租金、降低“五险一金”等政策工具予以救助,而不再单一地依赖于传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就居民层面的精准调控机制而言,应建立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精准定向直接补助机制。需统筹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统计部门的居民收入信息,建立居民金融信息数据系统,精准识别中低收入居民群体,实施更为精准化的帮扶。

  强调宏观调控机制的精准性,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更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实际上,北京近日疫情的出现也再一次证明,只有既强调对经济主体的精准调节,又重视对疫情传染的精准防控,我们才能真正打赢这一场防疫阻击战。因此,我们应借此疫情大考带来的压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精细化管理体制、精密化运行体制、精准化调控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收缩自如、进退裕如”的功能目标,既为此次疫情应对提供支撑,也为未来顺利渡过“惊涛骇浪”奠定基础。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