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博热”中促“铸牢”丨今日谈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翠 发布日期:2025-05-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从“‘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到“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再到“北朝历史文物主题展”;从“华彩珍蓝”的河北珐琅艺术,到“纹脉绵长”的四川各民族文物上的吉祥图案,再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金陵霓裳”的曼妙舞姿……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各地博物馆花样“上新”,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城市“首站打卡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不仅“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带动“文博热”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以平均每年200多家的速度持续增长。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全国近7000家博物馆在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和免费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走进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追寻历史、感悟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

  思接千载、鉴往知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如果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那么作为考古成果的文物就是这所学校不可或缺的教材。我国一百多年来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不少文物作为“镇馆之宝”“爆款文物”展出,不断充实、丰富着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博物馆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依托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物,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实现“文化+科技”“数字+文博”深度融合,以静态展览、动态演绎、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使游客与历史的相遇更加深刻,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更加可感,对内让各族群众深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展示了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博物馆更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继续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添砖加瓦。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博物馆要发挥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作用,依托大量体现“五个共同”、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物藏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同时,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的实施,推出更多精彩展览、研学活动、文创产品,凸显博物馆“文旅综合体”支点功能,以独特的文化IP为边疆民族地区“以文兴业”夯实基础。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