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党以来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阿尼帕·阿力马洪:抚养四个民族十九个孩子
来源: 魏铭 发布日期:2020-07-1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有这样一个家庭:四世同堂,6个民族、200多口人。如此庞大的家族堪称“中国之最”。

  有这样一位女性:抚养了6个弟妹,生育了9个儿女,收养了10个孤儿。她把这些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业。

  无论是不是亲生骨肉,都是她的孩子。她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

  这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叫阿尼帕·阿力马洪,维吾尔族。她是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一位普通的母亲,一位用爱撑起整个家庭的母亲。

  阿尼帕自幼身世凄凉,父母去世时她只有19岁,作为老大,毅然担负起照顾6个弟弟妹妹的责任。不久,善良勤劳的小伙子阿比包走进了她的生活,两人一道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让弟妹们吃上饱饭,阿尼帕春天挖野菜,秋天拾麦粒,冬天捡骨头,阿比包利用业余时间又找了份打铁的工作。

  1963年,阿尼帕的哈萨克族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10岁的孩子。同是孤儿的阿尼帕,对他们的悲惨遭遇感同身受,她把可怜的三兄弟接回家。虽然家里已时常“揭不开锅”,阿尼帕下定决心:只要有自己家人一口吃的,就不会让这3个孩子挨饿。

  那时,阿尼帕的第二个儿子刚刚出生,因缺少食物,孩子饿得直哭。为了补贴家用,她生下孩子的第6天就去洗羊肠子挣钱。每天她要在冰冷的河边站大半天,手和腿都冻麻木了,腰也酸得直不起来。因为过度操劳,从那时起她便落下了风湿病。

  同样是偶然,1977年冬天,流落街头、满头皮癣的回族姑娘王淑珍遇到阿尼帕,从此迈进了这个永远都离不开的家。为治好王淑珍的病,阿尼帕带她四处投医问药,每晚用药水为她洗头。没过多久,王淑珍的病痊愈了,头上长出了浓密的头发。

  收养王淑珍对阿尼帕夫妇来说,已经是件非常艰难的事了。不久,王淑珍的两个妹妹王淑华、王淑英,还有14岁的哥哥王作林也都来投奔他们。门口的一排孩子眼巴巴地望着他们,扯着他们的衣角,嗫嚅着:“爸爸,妈妈,收留我们吧。”阿尼帕的眼泪流了下来,她说:“孩子,这个家再穷,毕竟是一个可以挡风避雨的地方呀,家的大门永远为你们开着。”

  1989年,汉族村民金学军和妻子去世后,阿尼帕又把他们的孩子金雪莲三兄妹带回了家。至此,阿尼帕已收养了10个孩子。加上自己家的,她一共抚养了4个民族19个孩子。

  在家里,阿尼帕把这些孩子都当亲生儿女对待,极少谈及他们的身世。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但每当饭菜做好之后,她便默默离开,一碗稀稀的奶茶,撒一把麦粒就是她的一顿正餐。

  儿女们记忆最深的是,因为家里人多,母亲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大铁锅。每到吃饭的时候,一家20多口人围坐在大锅旁,你一勺、我一勺,虽然一锅饭很快就见了底,但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家庭的温情。

  后来,这口大铁锅的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很多老乡家里办喜事,都会借阿尼帕家这口大锅做抓饭、炖羊肉,人们给这口锅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团圆锅”“幸福锅”。当地的人们都说,只要用了这口锅,家里就会像阿尼帕家一样团结、和睦、幸福。

  从1963年收养托乎提三兄弟,到1994年最小的女儿金雪莲出嫁,30多年里,阿尼帕夫妇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抚养成人。如今,阿尼帕一家已是四世同堂,有6个民族、200多口人。回眸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困苦,她始终没有动摇,也不曾放弃。老人经常说:“在我家里,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们是一家人。”

  2012年,青河县政府在阿尼帕家原有的宅基地上,建设了新疆首个以道德模范事迹为主题的教育基地。这个基地上下两层合计320.75平方米,楼下用于老人及家人居住,楼上设立阿尼帕事迹教育展馆。

  阿尼帕说,如今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但还有一些贫困家庭需要帮助,她呼吁大家在自己过上好日子的同时,不要忘记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