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好线上教学
来源:中国民族报 □ 王正宇 发布日期:2020-08-1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从大学教育的角度看,民族院校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也是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薪人和践行者。针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承担着系统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无疑更需要在其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推动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各种类型的学校越来越多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的发展使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更需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帮助各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就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而言,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增强文化认同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点,大力发掘中国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体性与共同性。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所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分析,引导各民族大学生自觉自主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线上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突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改变传统教师主导、单纯依赖课堂讲授的形式,真正实现从教师向导师的身份转换,引导大学生将讲授课程变成研究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自觉自主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行动的转化。

  坚持理论与政策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被赋予更多的思政教育任务,需要教育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基本理论与政策内容有机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了更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见物、见人”,真正将体现学科特点的理论性与体现政治特征的政策性相结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也要不断探索创新载体和方式,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线上教学可以打破既有界限,改变目前只有部分院校开设该课程的现状,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线上教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复杂深奥的民族理论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在课堂之上,有利于大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理论—政策的双重视角的使用,使得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可以将基于理论的理性分析与基于政策的现实因素有效结合。通过线上教学,可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实践及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理论与政策结合的优势,有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准确性。 

  坚持内容与形式相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图像与文本的使用则是形式。线上教学对图像与文本的要求往往与传统教学形式不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线上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其已经掌握的知识中发现新的视角,进而能够从中生发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只有让学生学会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相关知识与图像提供的讯息对话,才能深化学生对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内容的理解。因而,在形式上应注意选择可以传递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内容的图像或文本,以帮助大学生在理论高度上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共同的呼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应该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在促进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