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20年系列谈]画好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来源: 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李四明 发布日期:2020-08-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战略部署。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兴边富民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机遇谋划推动,作为全局发展、优先发展、开放发展的重点统筹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战略思想。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方略、重要指示,为云南继续加快边境地区发展、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云南作为我国毗邻国家较多、国境线较长的省份之一,多民族聚居,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边疆问题、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做好兴边富民工作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意义重大。20年来,云南省从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不断拓展兴边富民行动的广度和深度,切实把兴边富民行动打造成惠民工程,云南边境地区呈现出一幅“发展快、基础牢、产业兴、开放活、边关美、生活好、边疆稳”的崭新画卷,探索出一条边境地区跨越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

  经济实力增强,发展步伐加快

  云南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边境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发展理念,高位推动、统筹布局、规划引领、集中投入,推动政策向边境地区倾斜、项目向边境地区靠拢、资金向边境地区集聚。在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县建设基础上,先后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兴边富民工程“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从2015年开始,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启动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形成了分别以县域、乡镇、村为发展对象的立体化政策体系。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云南省共投入资金2800多亿元,有力推动了边境地区加快发展。2019年,25个边境县(市)GDP达2484.8亿元,是2000年的15倍,人均GDP达35341元,比200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94元,比200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支撑有力

  着力推进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建设,重点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铁路建设高速发展,文山州、红河州进入高铁时代,中老、中缅、中越三条铁路国际通道建设有力推动。公路建设加快推进,25个边境县(市)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其中9个通高速公路,城乡公路通畅率达100%,乡村公路硬化率达100%。“空中桥梁”加快搭建,澜沧景迈机场、沧源佤山机场建成通航,边境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9个,占全省民用机场60%。水运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景洪升船机投入使用,截断了13年之久的澜沧江对外开放航道重新全线贯通,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实现集装箱运输零突破。

  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增强

  着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先后开展了兴边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县、“一县一业”示范县等建设,25个边境县(市)橡胶、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0%以上,咖啡种植面积占全省近70%,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的45%以上。着力培育特色加工制造业。一批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沿边地区加速布局,沿边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例如,红河州以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引领,着力培育惠科、和弘、酷骑等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德宏州以瑞丽工业园区为引领,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汽车、新型建材等。着力发展边境特色旅游业,推动“金四角旅游圈”及红河河口、勐腊磨憨、德宏瑞丽三地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成立“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实施“多彩边境旅游工程”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缅胞波狂欢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等成为边境旅游文化的知名品牌,一大批民族特色村寨成为边境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25个边境县(市)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0.6∶20∶39.4调整为2018年的23.4∶31.9∶44.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开放水平提升,发展优势凸显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高水平沿边对外开放平台和窗口。深入推进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红河片区、德宏片区建设,着力发挥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放综合平台功能,积极推进中老-磨丁、临沧、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建设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跨境物流园区,提升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推进通关便利化,瑞丽口岸边民自助查验通道出入境人员查验速度缩短至6秒钟,红河州河口口岸在全国率先推行通关便利化“三证合一”模式,成为开放活边的典型。

  生态环境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边境地区共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1个,省级生态乡镇91个,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达到70.4%,边境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江河源头的生态持续改善,跨境河流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25个边境县(市)水质监测评价考核全部达标,为打好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奠定坚实基础。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怒江州福贡县、贡山县“美丽公路”正式通车,澜沧江等沿边“美丽河流”建设稳步推进,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市),腾冲市、贡山县、红河哈尼梯田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脱贫成效显著,群众生活改善

  以边境“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和“三区三州”特困地区、沿边地区为重点,坚决打赢守边强基攻坚战。全力推进怒江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等相关规划。2015年开始,以“五通八有三达到”为目标,连续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88.7亿元,推进基础强边、产业兴边、安居戍边、开放活边、生态美边、党建固边,沿边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4974元增加到2019年的9817元,贫困发生率从32.6%下降到1.8%。截至2019年,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中9个实现整族脱贫,21个边境贫困县(市)中18个实现脱贫摘帽,25个边境县(市)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139.3万人下降到6.4万人。

  民族团结稳固,边疆社会稳定

  云南在边境地区多途径、多形式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边境一线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开展续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和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活动,引导教育边境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各族群众“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同心圆在边境一线进一步筑牢。

  在全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自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自觉聚焦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这一要求,奋力开创兴边富民行动新局面。

  一是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课题,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积极推进和落实差别化政策,构建民族与民族、边境与内地、边境与相邻国家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促进民族间、区域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革命文化,挖掘传承民族文化,萃炼升华边关文化,构筑边疆各族群众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二是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促进边境地区跨越发展。着力推动基础强边,促进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互联互通。着力推动开放活边,促进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投资。着力推动民生稳边,把边境村寨建设成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新时代高质量边境小康村。着力推动产业兴边,把边境地区建设成为绿色能源之链、绿色食品之都、健康生活目的地。着力推动生态美边,推进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使边境地区成为展示美丽云南的美丽窗口。

  三是牢牢把握边境地区民族宗教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创新开展社会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云南边境地区民族和宗教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加快推进边境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民族法治体系建设,继续深化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把边境地区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窗口、抵御外来渗透的长堤、防范民族分裂的屏障。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