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人民并肩御侮 中华民族光耀千秋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整装准备出击。 资料照片

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资料照片

1950年人民解放军和琼崖纵队在五指山上会师。资料照片

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资料照片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日寇肆虐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之际,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让中华民族在血火淬炼中焕发出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凝聚力,让气壮山河的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抟成一体、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点。

  斗转星移,硝烟散尽,江山焕然,历史却更加清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更不能忘记各族同胞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付出的巨大牺牲、建立的卓越功勋。从北国边疆到海南椰岛,从东北三省到冀中平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山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铭刻着56个民族共同的奋斗,也赋予了56个民族共同的责任。

  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也是我国北方在抗战中最早的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抗日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各阶层群众和东北军、警察部队的部分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当时,有2000多名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在东北各地领导和协助组建义勇军。仅半年,东北抗日义勇军就发展到30余万人。

  1933年1月1日,日军偷袭山海关,向华北侵略扩张的野心展露无遗。针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在东北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决定以反日游击队为基础,扩大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东北一切抗日民众共同作战。

  从1933年9月到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相继成立6个军,兵力近2万人,游击区扩展到40余县,并与各地抗日武装力量形成联合作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抗联的战略任务由全国抗战开始前的单独作战,变为打击与牵制日军,配合关内作战,呼应全国抗战。此时,东北抗联各部主动出击,70余县燃起了抗日烽火,仅1937年9月至1938年6月,就出动3304次,战斗1242次。这迫使日军不仅不能向关内出兵,反而将东北兵力从20万增至近50万。近百万日伪军和大量的物资,被牢牢拴在了白山黑水之间。

  1938年起,日军在东北加强实行“三光”“无人区”和“保甲连坐”“配给制”等政策,遍设警点4800多个,建立“集团部落”1.25万多个,妄图断绝抗联的一切生存条件。那时,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东北抗联陷入最艰难时期,人数锐减到几千人,不得不进行整编和战略转移,缩编、新编部队,组织转战和远征。

  1941年4月,迫于严峻形势,东北抗联陆续将主力转移到苏联境内,并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尽管主力转移苏联境内,但抗联对日作战一直没有停止。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先期潜伏的小分队和苏军一起发起进攻。在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一部和苏军的猛攻之下,日军东宁要塞守军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斗落下帷幕。

  14年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军17万余人,伪军5万余人,牵制日军兵力达76万。汉、满、蒙古、朝鲜、回、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白等各族人民,以“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不屈信念,以血肉保卫东北的每一寸国土,战绩彪炳,以“中华各民族联合抗日团结军”的荣誉,永载史册。

  八女投江:宁死不屈的年轻战士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朝鲜族)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她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第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八九月间,西征部队在苇河、五常境内与日伪军连续作战,遭受重大损失,遂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

  10月上旬,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日伪军千余人乘夜来袭。次日拂晓,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大部队边打边撤。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一起向日伪军开火。正在追赶抗联主力部队的日伪军突然遭到来自侧后方的打击,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向河边压来。抗联主力部队乘敌人慌乱和兵力分散之机,顺利突出重围。日伪军一方面以密集的火力控制住山口,阻止抗联主力部队的回援,一方面加强兵力向冷云等据守的河岸阵地扑来,企图活捉她们。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女战士们誓死不屈。她们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琼崖纵队:保岛卫民

  抗日战争中,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海南岛的汉、黎、苗等各族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共歼灭日伪军5500余人,部队发展到5个支队7700余人,土地占全岛的一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琼崖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协议,于1938年12月5日将琼崖工农红军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下辖3个中队,共300余人。

  1939年2月10日,日军侵入海南岛,国民党军撤至五指山区。独立队开赴琼山县潭口渡口袭击日军,后转入农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月,独立队扩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独立队总队,辖3个大队,共1000余人。独立总队在琼山、文昌地区取得罗牛桥、罗板铺伏击战和袭击永兴墟、文昌县城日军的胜利,建立了琼文根据地。至年底,共作战70余次,歼日军800余人。

  1940年2月,独立总队开赴澄迈、临高、琼山边界的美合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9月,独立总队进行整编,下辖2个支队、6个大队,共3000余人,游击活动遍及11个县,琼文平原根据地、美合山区根据地、六连岭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1941年1月,独立总队领导机关和特务大队转移至琼山、文昌地区,与第1支队会合,并以第4大队与儋县抗日游击队合编成立第3支队。2月,第2支队由临高、儋县调回琼文,以巩固琼文抗日根据地。

  1942年2月,独立总队以澄迈、临高、儋县地方武装组建第4支队。5月起,独立总队在琼文根据地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以一部兵力坚持在内线与日伪军作战,主力突围转移,在外线伏击、袭击日伪军,不断消耗其有生力量。

  1943年夏,总队领导机关转移到澄迈县六芹山,并挫败日伪军的蚕食和扫荡。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广东省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纵队,共4000余人。

  1945年1月,纵队领导机关及第1、第2、第4支队的主力大队进至白沙县阜龙地区。7月初,以这3个支队的主力大队组建挺进支队,向白沙腹地进军,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据地。8月下旬,独立纵队各支队向日伪军实施反攻,收复儋县县城和一部分墟镇,沉重地打击了海南岛的日伪军。

  到抗战胜利前夕,琼崖纵队已解放海南岛3/5的地区,在17个县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权。

  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抗日战争中,广大回族同胞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国民党军青海骑兵第1师、宁夏第81军均以回族士兵为主,分别开赴豫皖、绥西前线,屡挫日军。

  在大大小小数十个回民支队、骑兵团、游击队、基干大队中,以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最为出名,成为回族人民英勇善战、坚持抗日的一面英雄旗帜。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在东北投身行伍后,因作战勇敢被选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29年,他升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第二十一师第四团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愤然弃官,回到家乡。

  卢沟桥事变后,马本斋组织本村青壮年举起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1938年4月,马本斋率队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同年10月,马本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冀中地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1940年初,马本斋奉冀中军区命令,率回民支队赴深县南部开展对敌斗争,巩固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回民支队进入大清河畔,转战白洋淀。6月,转移到无极、定县一带开展大规模交通破袭战,粉碎敌人的“大扫荡”。7月,回民支队参加青(县)大(城)战役,重创敌人,取得辉煌战绩。一年多时间,回民支队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千里驰骋,屡立战功,被冀中军区誉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1942年8月,回民支队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马本斋被任命为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

  1937年至1944年间,马本斋指挥所部回、汉战士同日伪军作战,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进行大小战斗870余次,消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本报综合报道)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