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成立55年来社会治理的伟大成就
来源:西藏日报 王松磊 发布日期:2020-09-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社会治理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治理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能够保证社会稳定团结,能够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治理,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和实行,不仅从制度上确保了各族人民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确保了各族人民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权利,而且为西藏社会治理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5年来,西藏自治区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趋势,立足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需求,注重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在社会治理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理念不断创新,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治理方式不断丰富,治理体系更加科学,使西藏稳定发展正处在历史上最好时期之一。

  一、社会治理理念不断更新

  塑造了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党和国家始终把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作为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最直接围绕广大群众利益的社会领域和民生领域,不断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问题,将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社会治理的的基本价值取向,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治理理念不断更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完成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转型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西藏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基本脉络,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配套措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重大措施,并明确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涵盖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治安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其脉络明确反映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治理范畴不断扩大。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西藏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服务对象、治理内容等也随之不断丰富。服务对象上,社会治理从主要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服务扩展到为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从治理内容上,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体育等传统社会管理和治理领域基础上,扩充了就业收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基层群众自治等范畴。

  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保障。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法制工作和法治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依法治藏作为西藏工作的首要原则。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坚持依法治藏,要树立法治思维,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办事。

  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30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适合西藏特点的实施办法。自治区发挥“双重优势”,通过地方立法对国家立法加以细化,增强国家立法在西藏的操作性;通过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使地方立法权,增强依法治藏工作的针对性。经过不懈努力,西藏建立了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为西藏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为了保证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自治区积极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深入开展执法检查,支持“一府两院”依法履职。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健全。与此同时,自治区坚持依法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靠法治思维、法治手段,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在法治的轨道上,西藏实现了依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逐步从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转向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治理体制。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初步确立政府、社会、市场、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开始实施,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制度不断完善,坚持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推进社会自治的行业规范、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藏抓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在全国实现了7个率先:率先实行手机、固定电话和互联网登记,有效电话实名率100%、本地接入互联网站和公共场所实名率100%;率先成立互联网党工委;率先建立健全区地县三级网信办;率先组建了区地县网评中心;率先实现互联网党建工作全覆盖;率先统筹建设了政府新闻网站集群;率先建设了全网现代化信息中心,维护了信息网络安全、净化了网络空间,确保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西藏突发事件频发的现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组建了自治区应急管理厅,提高了我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行地方行政审批改革、“多合一”体制改革,建立拉萨市“一站式”市民服务中心,有效地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服务等问题,切实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建立和完善了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等渠道,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防控机制等,实现社会和谐有序。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了行政听证制度,征询有关利益群体、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以完善社会治理政策。

  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

  针对疆域辽阔、地广人稀、乡村基层薄弱的实际,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提高群众自治能力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来抓,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有效提升治理能力。

  建立和健全了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这是西藏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重大举措。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进驻全区5467个行政村和居委会,实现干部驻村工作全覆盖,在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提高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走访调查,征集民意,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

  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其目的在于方便群众到政府办事,整合部门资源,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推诿扯皮现象。2012年,拉萨市城关区率先实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试点工作,取得成效后,逐步在全区推广铺开。负责各网格的基层干部深入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记录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求,把搜集到的各种信息反馈到政府职能部门,更好地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作为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延伸,“双联户”是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治理制度。据统计,仅2018年,全区联户单位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万余起,实现增收1.6亿余元。“双联户”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立便民警务站。这是西藏创新社会治理的一大亮点。全区698个便民警务站,担负着治安巡控、接警出警、交通管理、受理求助、辖区动态掌握、法制宣传、备勤处突等职能,分布于全区的重要路口、重点区域和复杂路段,形成了“3分钟警务圈”,全天候24小时执勤巡逻和便民服务,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在雪域高原上织就了一张维护稳定、保障人民安全、处处方便群众的便民服务网。

  创新寺庙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全面贯彻和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性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利寺惠僧政策有效落实,寺庙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为在编僧尼免费健康检查,实现在编僧尼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促进了寺庙和僧尼遵规守法。围绕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把社会治理理念引入寺庙管理,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寺庙,架起政府与寺庙、干部与僧众沟通的桥梁,帮助僧尼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引导传统寺庙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迈进。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