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解放大西北的隆隆炮火声中诞生,在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建,西北民族大学是共和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长子”。
1949年金秋,为培养西北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急需的懂政策、懂民族、懂语言、干革命的干部,彭德怀指示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在兰州成立藏民问题研究班,两个月后扩大为藏民学校,半年不到又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一年以后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
1951年,时任中共西北局书记习仲勋亲临学校,在补行的第一届开学典礼上指出:“我们的民族学院是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之下,为各少数民族培养干部,培养各种建设人才,为各族人民服务,为建设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和民主幸福的生活而斗争。”
据西北民族大学老一辈工作者说,建校之初非常不易,为给校园树木浇水,师生从黄河边背冰块运往学校,建设艰难可想而知,但西北民大人最不缺少的就是吃苦耐劳精神。渴饮黄河水,扎根黄土地,一代代西北民大人艰苦奋斗、薪火传承、筚路蓝缕、砥砺前行,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深情赞歌。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恪守“勤学、敬业、团结、创新”的校训,西北民族大学如今已建设成为拥有11个学科门类的73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三级学位授权资格、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人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西北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培养的18万余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各族学子,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一代代西北民大人栉风沐雨、不懈奋斗,书写了激情豪迈的壮丽诗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办学经验和启示: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西北民族大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领导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始终坚持扎根陇原大地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把学校的发展同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找准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杠杆和支点,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提供高效益服务。
——始终坚持弘扬“黄河精神”“黄土地精神”。西北民族大学秉承红色基因、黄河胸襟、黄土风骨、丝路气韵、家国情怀,使之深深融入各族师生的血液和灵魂,成为特有的精神印记和文化符号。这激励着一代代西北民大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各项工作。西北民族大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不懈引导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昨日豪歌唱未已,今日昂首书华章;七秩赓续新时代,砥砺奋进铸辉煌。在新中国的第一所民族院校——西北民族大学成立70周年之际,愿西北民大人不忘初心、赓续奋进,将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在勇担使命中创造新辉煌。
------------------------ 校园地标 ------------------------
图1 西北新村校区正大门
古典的校门,“西北民族大学”校牌熠熠生辉,这里是学子们的“打卡圣地”,亦是每位校友魂牵梦绕的地方。
图2 榆中校区图书馆
气势恢宏的图书馆与水景广场,形成了榆中校区一道亮丽的风景。风和日丽、水波不兴之时,周围的楼宇倒映在水中,美妙绝伦。
图3 西北新村校区八角亭
绿瓦红柱八角亭,飞檐雕花似凌空;无数学子此亭坐,菁菁校园映眼中。
------------------------ 流金岁月 ------------------------
相伴40载
西北民族大学政治系1983届校友,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校报主编
回首往事,当年幸运的我,被母校选择留校工作。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从青春少女到步入中年,我已与她相知相伴40载。
我爱校园特色建筑群的碧瓦红柱、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上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建筑——学校大礼堂,古朴典雅,享誉大西北;校园八角亭,绿树成荫,充满诗情画意。我尤爱春日校园里那一树树纯白或是淡紫色的丁香,以及它们盛开时所散发出的丝丝缕缕、扑鼻而来令人陶醉的幽幽浓香;还有姹紫嫣红的牡丹,那是民大春天特有的芬芳和浪漫气息,也是曾经生活、学习在这里的每个人记忆深处最熟悉的馥郁气息,更是属于我自己青春岁月难以忘怀的“悠悠丁香梦”。我喜欢秋日校园里的一片片火红枫叶,留恋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及特色艺术活动,沉醉于周末校园绚丽缤纷的“锅庄舞”“跳竹竿”等歌舞海洋。
我由衷敬佩建校70年来,那些曾经为西北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铺路种树、添砖加瓦、默默奉献的老知识分子和各民族教职员工们,他们付出自己一生最宝贵的青春与岁月、心血与智慧,用知识点亮了无数学子前行的人生之路。他们无疑是今日民大的功臣!
漫漫70载,悠悠学子心。在西北民族大学70华诞之际,我祝福她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辉煌!
感念一生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系1983届校友,现为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助理,高级编辑
41年前,我从西北农村来到兰州著名的五泉山旁边、皋兰山脚下的美丽校园——西北民族大学。这是我第一次到省城,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令人眼花缭乱。对我来说,人生有了新的起点。那里定格着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第一堂写作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可是上了大学后的第一份作业,我们都很紧张。写什么呢?晚上,宿舍统一熄灯了,可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到了半夜,我突然想到了家乡,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想到了上街赶集时无意间得到我考取“文科第一”的消息;想到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飞一样回到家里,哥哥露出的惊讶兴奋的表情;想到了我第一次离开家乡时,送我到长咀儿的母亲;想到父亲送我到车站时一路的嘱咐……我爬起来跑去教室,开始写作,写党和国家好政策下,一个农村孩子命运的转折。一周后的课堂上,当那位平头高个儿的老师在班上用带着天津口音的普通话念了我的作文并当范文点评时,我第一次感到自信心满满。
母校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是袖珍版的锦绣中华。记得那时候每天晚自习后,有个蒙古族同学在男生宿舍一楼的水房里练琴。马头琴奏出的《草原之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婉转、悠扬而饱含深情。在之后漫长的日子里,但凡听到这旋律,我都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回到那段懵懂、新鲜、好奇的岁月,内心充满了对父母家乡的思念。
亲爱的西北民族大学,您为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给予我青春的欢乐,更开启了我绚丽人生的航程。时至您70华诞之际,让我无比郑重地对您说一声:谢谢!
感恩母校
西北民族大学政治系1982届校友,知名地方史学者
大礼堂居中而坐,博物馆和图书馆形成两翼,共同构成西北民族大学标志性建筑群。礼堂前广场是同学们读书散步的好去处,见证着各族学子的交往交流交融。
我的母校,坐落在兰州的龙尾山下,那里有绿色的琉璃瓦建筑、亭台楼阁,那里有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芍药牡丹、秋天的月季玫瑰、冬天的青松翠柏,那里是我无限留恋的地方。
我出生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一个贫瘠偏僻的小山村,12岁小学毕业后,被保送到西北民族大学预科初中部。在这里,我预科上完了初中、高中、大专,后来又考上本科。
在西北民族大学上了12年学,可以说,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我忘不了丁香树下背古文,忘不了人工湖边谈古论今,忘不了图书馆里搜资料,忘不了大礼堂里听讲座。
人们常说“饮水思源谢恩师”,离开校园的日子,我常常想念我的每一位恩师,祝福着我的每一位恩师,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内心最真挚的感恩。时间淡化着我的记忆,很多事都已忘怀,但对老师的培育之恩却没有忘记,感激之情与日俱增:感谢教了8年语文使我写作能力突飞猛进的俞涵斌老师;感谢指导我写毕业论文的丁汉儒老师;感谢我高烧41度时送我进医院像母亲一样陪伴治病的刘平老师……
人到了一定年纪,便愈加怀旧。这些年,我更是常常想起这个魂牵梦绕的校园,想起人生中无忧无虑快乐活泼的一段时光。
衷心祝福您,我的母校。
西北新村校区大礼堂
(编辑:李华)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