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三尺讲台 勇担时代重任—— 记中南民族大学青年教师韩晓乐
来源: 李艳 发布日期:2020-11-0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韩晓乐在给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

  讲台上,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她的工作目标;讲台下,推广科普事业、传递科学知识,成为一名科普使者是她的责任与担当。

  在2019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她以通俗生动的语言阐释科学道理,征服了观众和评委,最终获得全国科普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十佳科普使者”称号。在今年举办的第20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她作的题为《科技战疫》的科普讲解,又一次赢得了在场嘉宾和观众的热烈掌声。

  她就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年教师韩晓乐。

  为人师表,是本分亦是使命

  “做学问决不能搞拿来主义。”韩晓乐常用这句话在教学中警醒自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是她尤为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老师首先要作出表率,向学生传递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态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韩晓乐要求他们不仅要在课前上台做学习分享,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还要在课后画思维导图,总结课堂知识点。同学们都说,“上韩老师的课一点儿都不轻松,每堂课都能收获满满。”

  “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成为知识的表达者。”在学生的作业中,韩晓乐发现了很多充满艺术性的元素。“他们会把思维导图画得很漂亮,比如用‘鸟’的形状呈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通过这种方式,韩晓乐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无限可能,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创新教学方式的信心。

  在学校,韩晓乐除了主讲《物理化学》《双语物理化学》外,还开设了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科普·神奇世界的解密者》。这一课程涵盖了化学、生物、食品、环境等多个学科领域。从纳米材料到食品安全,从垃圾分类到无人驾驶汽车,韩晓乐尝试用科普的方式让更多人与科学零距离。“科学知识其实并不枯燥。换一种表达,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韩晓乐的这门课程在学生中颇受欢迎。

  除了创新教学方法,科研工作上韩晓乐也不落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年来,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科研促进教学,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实践活动,了解领域前沿,启发科研思路。

  韩晓乐利用跨学科形式丰富传统课程,将正确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促进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效融合;积极探索科普教育在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引导各民族学子在学习了解科普知识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她的论文《科普教育在民族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实践》荣获了国家民委2019年民族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科研是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带来视角的转变和知识量的扩充,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韩晓乐说。

  教学相长,是良师亦是益友

  今年夏天,韩晓乐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顺利毕业了。他们有的去了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的去了医药公司工作。自己的学生奔赴更好的前程,韩晓乐很是欣慰。

  这个毕业季,学生的毕业设计原本需要面对面技术指导,却因新冠肺炎疫情受到了影响。韩晓乐除了开展线上教学,确保学生专业学习不断档、不掉队外,还组建了课题组群,督促大家每天在群里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度。

  “虽然人不在学校,但是学习不能停。”为了保证每篇毕业论文都合格,韩晓乐给学生定下规矩:不能因为疫情而降低毕业论文的水准。每周定时召开视频会议,同学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和老师随时沟通。正式答辩之前,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至少修改过四五遍。韩晓乐还在答辩前两天给学生组织了一场模拟答辩,指导大家如何做展示,如何回答问题。

  “润物细无声。”说起自己的导师韩晓乐,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生刘晨音用了这样5个字来形容。在刘晨音眼中,韩晓乐是严师亦是益友。“‘要做就做到优秀’,在韩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刘晨音说。

  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作为班主任的韩晓乐总会对学生关爱有加。她常说,“刚进大学的孩子们还处于一个懵懂期,离开了父母,即将步入社会,需要老师这样一个引路人。”

  她把自己当作那个引路人。“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理解、信任、鼓励,三者缺一不可。”就这样,从教8年来,韩晓乐见证着学生们从青涩到成长、成熟,“我觉得这是对我作为老师的最大鼓励。”韩晓乐说。

  授业解惑,是责任亦是担当

  “漫漫人类发展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历史,在有人类记载的3500年,疫病的流传成百上千,疫病的种类多种多样……”在今年举办的第20届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韩晓乐用一场题为《科技战疫》的科普讲解征服了现场观众。

  韩晓乐是此次科技周启动仪式上唯一一名受邀做现场讲解的讲解员,“高校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三尺讲台,更要尽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韩晓乐说。

  2019年,韩晓乐第一次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就摘得桂冠,而这份荣誉带给她的,是对科普讲解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做科普是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所在,相较而言,我们用专业知识说话可能更有说服力。”为此,她不仅把科普搬进课堂,还在课堂之外积极践行自己作为科普使者的使命。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韩晓乐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广大民众更加深入了解病毒、更加科学地进行防控。她在疫情期间制作的《科学认识“无症状感染”坚定复工复产信心》《瘟疫历史照进现实》等系列“科普抗疫”视频,经科技部推荐,上线“中国科普网”“人民网”等网络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其中,《我们距离拥有新冠肺炎疫苗究竟还有多远?》收录在“学习强国”疫苗专题;《科学认识“无症状感染”,坚定复工复产信心》《瘟疫历史照进现实》等作品先后收录为“学习强国”“全国防疫防控科普作品荟萃”封面视频。截至目前,视频累计观看量已经超过300万次。

  “韩老师制作的防疫科普视频,让我们了解到很多疫情防控的关键点和有效的防范措施。”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学生胡钊观看视频后说。

  韩晓乐还被聘为科技部“十四五”科普规划专家,配合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科普团队,协力推动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谈及未来,韩晓乐表示,她会一直把科普工作坚持下去,“以往的教学实践、科研经历都会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