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副教授 朱军 发布日期:2020-1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九大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各族群众搞好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内涵。

    “共同性”的本质是中华民族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时,提到“四个共同”,分别从疆域、历史、文化与精神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特征,强调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涵养、滋润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增强国家认同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各民族共同性的联系纽带与共享实践。历史上形成的共同性纽带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现代更需要与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共同性基础,这种共同性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核心价值与制度形式。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共享共同的国民特征,从而超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形成稳固的国民身份认同。

    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党和国家逐渐形成两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一种是民族团结的路径,坚持民族平等,强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另一种是国民团结的路径,依法保障各民族成员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增强国家认同。这两种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要科学认识中国各民族历史交往中的共同性资源,实现共同性资源向现代性基础的转变。要正确认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连续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的价值内核构成等,把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中形成的共同性内容,转化成国家认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国民团结体系。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