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打好“八个统一”组合拳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曾宁 发布日期:2020-11-0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新时代,要打好“八个统一”组合拳,加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探索,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教育引导处于拔节孕穗期、思维活跃期、社会适应期的大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当坚持的主线,是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功能的首位要求,是思政课教师应当恪守的基本原则。政治性和学理性相辅相成,既不能脱离政治性,动摇思政课根基,也不能脱离学理性,空谈政治性。要通过学理性讲授,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课的政治性要求,彰显思政课的学科魅力和理论特色,保证思政课改革创新基本方向。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解决真正的信仰问题,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真理的力量,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思政课教学不是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承载着价值引导和信仰确立的特殊功能。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敢于直面问题,化解迷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贯穿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突出教学的问题意识,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使思政课真正成为核心课程、关键课程,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要在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觉反对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助推思政课建设。思政课要注重建设与批判并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用好批判的武器,针对错误观点及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保障措施更加有力,从师资队伍、培养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使用到教学科研机构设立等,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提供了保证。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举措,坚持守正创新,增强课程魅力;坚持问题导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明辨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促进知行合一。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特征,要充分用好课堂教学,用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和领会最新理论成果,最终落脚点是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要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性,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人生抱负与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将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实现教学目标。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统一,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思政课是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牢牢把握统一的教学目标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循要求统一开设课程;在教材使用方面,要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保证授课时间的合理性,按期开展集体备课,组织好课堂教学等。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当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雨课堂等教改实践,有效推动了思政课建设与时俱进,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提升教学实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是教师,彰显主体性作用的是学生。一方面,要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性原则,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树立改革新理念,推动改革创新,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理论前沿,增强教学互动性,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有机结合。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讲好中国故事。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在探寻历史之实基础上探究历史之是,既具有思政课属性,又具有历史课属性。理论灌输不同于填鸭式灌输,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特点,采用理论讲授、问题研讨和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启发性教育与灌输性教育相互促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三全”育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加快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要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实现课程协同、学科协同、学段协同和方法协同;立足大学生特点和思政课建设实践,构建“大思政”格局;从方案设计、制度规范、评价反馈和资金保证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民族院校‘课程思政’新理念的价值引领及践行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