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日期:2020-12-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逐渐现代化,第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城市居民走向殷实,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却相对滞后。农业基础不牢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诚然,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农民工收入提高了,也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城乡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工业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7.1%,并且还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013年的17037元一路增加至2019年的26338元。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164.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高出110.56%。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2019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总计53266万人,而其中城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就有43482万人,占比高达81.63%。

  城乡差距表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局面尚未得以实现。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短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巨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所以,“十四五”时期必须将目光瞄准农村发展、农业崛起、农民富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着力点

  强化以工补农,推动形成工农互促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进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城市都占据着中心和主导地位,农村相对而言则处于从属和弱势的地位,为城市发展让步。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大量农村廉价劳动力、土地、能源、粮食等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市,形成了乡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局面。但由此引发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落后于工业和城市现代化,工农城乡关系亟待调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举措亟待落实,并且只有把农业农村置于优先发展地位,才能使农村追赶上城市的步伐,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规划《建议》提出,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工农关系看,要改变以往重工轻农的观念,强化“以工补农”,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绿色农业,需要工业研发和生产新型农业投入品,如减量有机的肥料、低害高效的农药。具体来说,要逐步落实“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的政策。一是将低利率政策下工业行业过剩的投资转移一部分至农业上来,用于支持农业现代化;二是将工业发展到今天所积累的科技成果、新型管理制度有机嫁接给农业,帮助其更快速地踏上现代化道路;三是在人才培养上从工业优先转向农业优先,培养一批有兴趣有才能有抱负的农业精英,为农业现代化输送最有力的新生血液。

  强化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角度入手,将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供给和需求合理匹配起来,促进城乡产业的融合,更高效率地实现“以城带乡”。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其对于消费的安全性、健康性提出了新的需求。而乡村正是有着城市所不可比拟的自然资源,理论上恰好能回应城市日渐产生的消费需求。但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资源之间不平衡不对等的现象一直存在,亟待解决。推动城乡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促进城乡资源流动互补,将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让渡给农村农业,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最好办法。具体可以利用不断兴起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建设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低成本连通城乡市场,为广大乡村地区的绿色农产品和特色资源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创收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健康无污染产品的需求。二是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尤其是城市的先进要素流向农村,如资本、人才、信息等,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明确城乡分工,推动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协调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城市和乡村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不同的比较优势,一味追求城乡规模意义上的“均衡发展”或农村照搬城市的发展模式,实际带来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要想真正推动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当明确城乡分工,让城市和农村各自发挥其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好其资源禀赋,才能带来城市工业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推进,促进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农村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据此出发,具体措施有两方面: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从尊重农民意愿出发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使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也得以保障。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革除束缚农民发展的障碍,如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真正让农村发展起来,让农业繁荣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

  促进城乡建设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推动形成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并行,在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的过程中,要突出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避免出现城乡“同质化”。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集约效应。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强化科学规划、发挥生态优势、注重人文内涵,实现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繁荣,促进城乡居民实际社会福利均等化,构成一幅城乡和谐发展的精彩画卷。我们推动形成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