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的奋斗故事与新年心愿——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1-01-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近年来,返乡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创业人数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起点越来越高、带动就业增收能力越来越强,培育了一大批县乡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即将过去的2020年留给这些创新创业者哪些难忘记忆,2021年,他们有什么新目标新期待?我们邀请四位返乡创新创业者讲述故事,并请专家点评:如何吸引更多人才,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一线讲述】

  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是我们的“致富草”

  讲述人:贵州省遵义市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 张万兴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在贵州贵阳从江县停洞镇东勤村,大学毕业后回乡发展的贺常乐(左二)和乡亲们在搬运村集体种植的吊瓜。新华社发

  树上也能种出石斛,你听过吗?眼见为实——最近寒流袭来,可我们贵州遵义红花岗区金鼎山下的森林里却是一片绿意盎然。褐色的松树树干上爬满了嫩绿的植物,这就是有着“黔山仙草”美誉的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

  林间种植石斛的技术,我20年前就掌握了。那时,我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在云南、海南、浙江等地的农业种植公司担任石斛种植技术指导,用了10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独特而高效的种植技术。原本可以在沿海地区过安稳而富足的生活,可我心里却始终放不下:金钗石斛是我们贵州的特色品种,从种植环境看,还是家乡最好!何况,家乡急需致富门路,应该让金钗石斛发挥价值,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草”。于是,2011年,我回到金鼎山镇银江村,带动群众一起培育金钗石斛苗。

  金钗石斛不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开出的花朵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但对土壤、光照、空气温度等种植环境要求很高,人工种植非常困难。

  金钗石斛是“宝贝”,我们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宝贝”。为了呵护好这两个“宝贝”,我经常请教遵义市的石斛种植专家。培育期间,我常到种植户的育苗棚里查看石斛苗长势,指导他们防治炭疽病、清理杂菌杂草,叮嘱他们注意通风、控制温度,让石斛苗健康生长。同时,我还利用多年积累的市场资源,帮助村民们搞销售。

  不久后,我流转了77亩林地,开始种植林间仿野生金钗石斛,还带领银江村30户种植户,成立了贵州婧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着大家培育石斛苗、移种石斛苗、保护石斛林、粗加工石斛片,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公司为10多个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村民陈荣友因外出务工受伤不能下地做农活,我便安排他照看石斛林间种植基地。他每天都在石斛林地巡查,保证石斛不被人偷采、破坏,一个月工资2400元。村民张万雄在我指导下培育石斛苗,两年销售一次,一次能有近20万元收入,家庭收入翻了好几番。

  生长在深山里的一根根藤蔓,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宝贝”。接下来,我计划扩大石斛种植规模,依托大娄山脉金鼎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石斛种植产业打造成特色产业和长效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望着一根根向上生长的金钗石斛,我对未来信心满满。

 

  回村做电商,让更多人尝到家乡橄榄的甜

  讲述人:重庆市江津区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春梅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广西柳州鹿寨县拉沟乡木龙村,曾远赴广东务工的李柳萍回乡创办了柳鹿山珍特产馆,通过电商平台推介家乡的特色农产品。新华社发

  我生长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桥子村,老家石蟆镇有500年橄榄种植历史,是经过认证的“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橄榄种植基地。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当地缺乏销售渠道,橄榄“养在深闺人未识”。

  5年前,我辞职返乡创业,发展电商。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一个90后姑娘放着好端端的工作不干,为啥非要回农村“受苦”?那年10月,我和爱人还是回来了——开一辆老旧的面包车,揣着3000元现金。

  刚开始,我和爱人凌晨五点就去摘橄榄,几个冷馒头就是一顿饭。由于石蟆镇地处偏远,橄榄摘回来打包好后,只能送到20公里外的白沙镇去发货。我还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到很多知识,解决了橄榄采摘、店面设计、销售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几个月下来,我的生意有了起色,每天都有新订单。小小的成功让我品尝到创业的滋味,信心更足了。在橄榄价格便宜且易损坏、物流费和包装费较高的情况下,我始终坚持损坏包赔,就算亏本也会售后处理,把不少“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然而,随着村里的橄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石蟆橄榄产量不断增加,产品又开始出现滞销现象。

  怎么才能进一步打开市场,带领乡亲们解决销路难题?我思来想去,提出“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合作社,组建电商团队,成立淘家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一开始,村民不愿接受合作社,也不愿参加培训,施用有机肥、草药防治病虫害等更是推广不开。为了尽快取得大家信任,调动村民入股参会的积极性,我自掏腰包,无偿提供肥料、农药,讲解网上销售橄榄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周边区县推广石蟆橄榄种植。

  在我的坚持下,橄榄的市场销路渐渐打开了,乡亲们也纷纷来入股参会。对前来取经的乡亲,我不仅毫不保留,还为他们提供农技和生产资料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抱团发展。就这样,公司先后与226户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通过科学管理,如今入股村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同时,我们还积极吸纳周边劳动力就业,在销售旺季时,可为150余人安排岗位。从橄榄种植到采摘销售,平均每年带动100多家贫困户增收致富。

  橄榄的香气要飘得更远,就必须解决物流配送这个“痛点”。2016年,在石蟆镇和快递公司共同推动下,镇上建起百世快递服务站点,实现了24小时内出单发货,既解决了农村电商最棘手的物流配送问题,也大大降低了快递成本。就这样,我们通过溯源、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赢得了消费者对橄榄品质的信赖,销售好评率99%以上。

  2019年,我开始运营自媒体,“聚乡村”抖音号粉丝达25万,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带动家乡其他农产品的销售。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带头成立了聚乡村扶贫直播电商团队,在多个平台直播带货,总销售额约823万元。

  创业5年,幸福写在了家乡人脸上。在我的带动下,如今石蟆镇从事农产品电商服务的已有300多人。

  新的一年,我有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尽快解决仓储问题,这样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发货量,帮助广大农户销售更多农产品,让更多人尝到我家乡橄榄的甜。

 

  花椒树活了,致富有了新门路

  讲述人: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兴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彩红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湖北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宋玉琳返乡创办合作社种植香椿,并利用互联网直播销售合作社产品。新华社发

  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16岁初中毕业后,我就背井离乡到太原打工。在城里起早贪黑地干了20年,当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立足,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业,十多年前还把家里人接到太原生活。在回乡创业前,我是家乡人眼中逃离大山的成功“模范”。

  2016年6月,机缘巧合,我参加了吕梁市政府举办的“迎老乡、迎客商、兴吕梁”恳谈会。会上,看到家乡人眼里对我们这些在外“能人”返乡创业的渴望时,我就动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一开始,家人反对,我做不通他们的工作,只好只身回到老家。当年,我就流转了黄河岸边的350亩坡地,用来发展花椒特色产业。这并不是我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认真考虑后的慎重选择。花椒市场需求大、销路好、价格高,但花椒树生长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家乡的地形地貌正好符合。

  2017年春,我把爱人“逼上梁山”,带着他住进了老家荒废许久的破窑洞,带领乡亲们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可因为那年干旱,小苗都旱死了。2018年春天刚到,我们就拔掉干枯的小苗,全部补种上大树苗,谁知道当年秋雨多,来年春天,补种的树苗根都烂了。第三年,我们又咬着牙,直接栽种根部保存土球的树苗,成活率终于到了九成。

  几次折腾下来,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我们的家底被掏光了。但我不后悔,因为花椒树活了,全村人有了“摇钱树”。创业初期,我就组织了村里28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协定,在1至3年的生长期内,合作社每年每亩地给村民100元的分红,进入成果期后,每年每亩地分红200元。同时,花椒树的除草、施肥、浇水、采摘等工作需固定劳动力20余人,每人每年工作四个月左右,收入14000元,这让山里人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2019年,5000株花椒开始挂果。满山遍野的花椒香吸引了之前还在观望中的村民们,他们主动找到我要求开始试种。我的花椒育苗基地也建立了起来,并成立了景楠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花椒收购、加工与销售。

  过去一年多,我一直在寻求各种机会推介花椒产品,尽管很多时候,在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总会让大家记住石楼县前山乡有个“花椒女”。最近,我还将路演“搬”到了山西省妇联组织的创业培训班上,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花椒梦”。

  今年年初,在团中央驻石楼县扶贫工作队帮助下,我又有了一个建立花椒全产业链的设想。工作队队长孟利启发我搞花椒健康养生,提升产品效益。他们不仅给了我资金上的帮扶,还帮助我找专家,开发了几款附加值高的花椒保健养生产品,这样,农民的花椒销路就更广了,收入也能更高。

  为了让好产品有个好颜值,我变卖了积攒多年的首饰,用来设计包装物料。看着家乡的花椒产业蒸蒸日上,老乡们在家门口能致富,我内心别提多满足。

 

  抚仙湖旁,民房成民宿

  讲述人:云南省澄江市右所镇小湾村村民 鲁小磊

回乡村,做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河南洛阳汝阳县小店镇,在由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创办的“甜瓜小镇”,员工在温棚里嫁接甜瓜苗。新华社发

  我从小生长在抚仙湖畔风景如画的小湾村,过去村民们都以打鱼、种地为生。祖辈世代打鱼,父亲也半生在风浪里穿行,落下了风湿病。初中毕业后,我也打了两年鱼。因为湖里的鱼越来越少,打鱼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同时为保护抚仙湖,我像其他村民一样,离开农村去县城上的工地打工。

  在外漂了几年后,我回村开了家生产塑料薄膜的小型加工厂。我发觉,抚仙湖越来越美,来小湾村欣赏美景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这时,我才详细了解了这些年的“抚仙湖变奏曲”——打鱼难以谋生后,很多村民种起了烤烟、豌豆、西兰花。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的农药随着雨水流入抚仙湖,抚仙湖水质一度变差。近几年,玉溪市对抚仙湖周边实行“四退三还”保护措施,小湾村湖边的300多亩水田全部退出,山坡上6000亩耕地也全部改种核桃树。渐渐地,抚仙湖恢复了往日风采。

  许多外地人来到小湾村租民房开酒店客栈,村里大多数村民都把房子租给了别人,自己住回老村子,或者住进了县城。

  把房租给别人,不如自己开客栈。去年上半年,我拿出打工积蓄,又贷了些款,把家里的小楼装修成了客栈。没想到一开业,8间客房全部爆满,几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意冷清了一段时间。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客人也越来越多。如今,我们村正在打造特色民俗示范村,建设小湾特色民宿,并进行古村落改造。站在各家各户门口,山坡下抚仙湖波光粼粼。听村支书说,村里要把小湾村打造成抚仙湖边的休闲胜地,希望新的一年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民宿生意越来越好。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吕慎、张国圣、李宏、李建斌、杨珏、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通讯员 程雅琦)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