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党工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情满长江·石榴红”品牌为抓手,打造“情满长江”民生服务、“时尚长江”协同发展、“平安长江”融合治理等工作机制,凝聚“来了就是新区人 携手走向现代化”共识,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发展、融心融魂、共富共美。2023年1月,长江路街道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4年9月,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工作委员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党工委组织各族居民开展“石榴花开心向党 民族团结一家亲”剪纸活动。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供图
十多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马月生举家从甘肃省兰州市迁到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在长江路街道开了一家拉面店。刚开始,因为不熟悉环境,店里客流量少、生意不太好。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马月生逐渐解决了停车、宣传推广等难题,生意逐渐步入正轨。
“感谢街道和社区干部对我们的帮助。现在,我们已经开了4家分店,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十几年过去,身为“东方宫”拉面馆经理的马月生至今仍然心存感激。
过上好日子的马月生,不仅带动200余名老乡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创业、安家,还坚持每年冬至向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群体免费提供牛肉面。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其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业的“强磁场”。长江路街道地处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地带,总人口46.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5万人,涵盖46个民族,包括户籍人口5600多人,流动人口9400多人。
结合辖区实际,长江路街道党工委以创建“情满长江·石榴红”工作品牌为抓手,创新打造了“情满长江”民生服务、“时尚长江”协同发展、“平安长江”融合治理等工作机制,推动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许多像马月生这样的外来流动人员,在街道、社区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门路,在当地安居乐业,从“外地人”变成“本地人”,为西海岸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长江路街道党工委加强党建引领,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族群众共富共美上精准发力,不断拓宽各族群众“近悦远来”的发展空间。着力推进宸芯科技等3000余家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集聚,每年带动就业创业2万余人次。持续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医疗、教育等“同城化”服务,加快推进五大片区、14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设香江路等四大商圈和15条特色商业街,让各族群众“居住舒心、发展顺心、融入安心”。
考虑到流动人口初来之时常见的技能欠缺、子女入学难等实际问题,长江路街道打造了“情满长江”智慧服务平台,专设“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板块,为外来各族群众提供“小事快办”便利;在各社区打造“红石榴服务窗口”,为各族群众提供面对面专人专办服务;在庐山路社区推行智慧社区建设,实现“一屏全览,一网通办”,解决了各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难题。
“两年前,我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准备创业,但没有技术和资金,感觉无从下手。”来自新疆的希尔艾力·麦木提敏说,他主动找到所在社区寻求帮助。
“了解到希尔艾力的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街道新就业新业态新市民服务基地,推荐他参加民族特色美食创业培训班。”长江中路社区“红石榴服务窗口”工作人员陈越说。
长江路街道新就业新业态新市民服务基地成立于2022年10月,采用财政直接补贴或先垫后补等方式,每年开设特色美食、家政、保育等10个类别的培训班,帮助5000余名各族群众获得“一技之长”。
对创业者来说,技术是基础,场地是平台。长江路街道党工委在建设商圈和特色商街过程中,预留一定数量的特色美食摊位,打造一系列传统特色美食品牌,并通过街道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帮助品牌宣传推广。如今,希尔艾力·麦木提敏创办的“新疆烤馕”品牌,成为当地一张特色美食名片,店铺日均营业额达5000元。
为打造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幸福家园,长江路街道党工委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目标,依托“红石榴”社区、“红石榴”主题公园、教育体验馆等11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传统文化我传承”“非遗传承主题研学”等活动,由社区各族群众组成的“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
在长江路街道,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场景随处可见。随儿女来到西海岸新区生活的朝鲜族老人成福善喜欢文艺,她在社区成立了“千禧文化艺术团”,先后吸纳50余名各族居民加入,大家以文艺为纽带,美美与共、其乐融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辅导员米娜瓦尔·胡吉,带领各族学生走进街道、社区,与各族群众联谊共建,上百名大学生毕业后留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第二故乡”的建设者和奋斗者。
如今,“来了就是新区人 携手走向现代化”在长江路街道早已成为共识,“情满长江·石榴红”的品牌愈发闪亮。
(本文由记者孙文振整理)
(编辑:马永)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