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史馆成为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张立哲 发布日期:2021-01-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新疆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发挥了润物无声的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发展的“软实力”。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要创新载体、丰富抓手,广布基层的村史馆大有可为。

  村史馆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村史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疆逐步将村史馆纳入基层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规划,几乎每个行政村都建设了村史文化室或档案陈列室。村史馆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近代以来各族群众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集历史教育、感恩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于一体的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了积极的思想教育、政治引领作用。以村史馆为重要载体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疆故事、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村史馆是党在边疆治理中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布基层的民族团结村史馆、军垦村史馆、知青村史馆、兵地共建村史馆等,引导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力巩固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作为治理载体,村史馆是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阵地,是各族干部群众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窗口;作为教育载体,村史馆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模范人物事迹等,营造了遵纪守法、维护民族团结、奋发向上的氛围;作为空间载体,村史馆为公布村务进展、讨论公共议题等提供了场所。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具有培育公民精神、增强文化认同的功能。村史馆通过实体空间,将群体记忆以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深化各族群众文化认同的同时,激发起投身家乡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许多村史馆是文化观光点、民俗体验点,是文化价值与经济产业连接点。村史馆结合社会教育、文化保护等开展活动,丰富了新疆全域旅游的内涵,增加了经济效益。村史馆的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建设主题村史馆;二是统筹规划村史馆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旅游观光点。例如,有的地方结合特色村史馆建设,与旅游部门联手整合资源,将村史馆纳入红色旅游、科普旅游、民俗风情游等线路。有的地方采取“村史馆+旅游”“村史馆+文创”“村史馆+民俗”“村史馆+节庆”等运营模式,引导村史馆与社会力量合作,既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又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村史馆的建设运营也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村史馆通过实物展示、知识科普等,帮助广大村民彻底认清“三股势力”的罪恶本质,不断夯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以村史馆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提高政治站位,统筹整合资源。村史馆建设要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要把村史馆建设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是整合村(社区)资源。村史馆可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整合资源。村史馆的影响力应以所在社区为圆心向外辐射扩散,参与村、社区文化建设,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文化创意中心、政策宣传中心等功能。

  二是整合学校教育资源。积极与教育部门和当地学校合作,整合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共建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为师生了解国情区情、加快历练成长提供学习实践机会。

  三是整合干部培训资源。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可考虑建立区域性馆校联动机制,推动师资共享、课题共研、基地共用,将党史党性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场教学,使村史馆成为党史宣传、党性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

  激发主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和强化各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党组织在村史馆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建立维护村史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村史、研究村史是村民朴素的自我意识体现,要在村史馆建设中使村民真切感受到自我发展与乡村发展的紧密联系。村史馆建设过程中,党委、政府部门是主导,乡村干部是推动者,村民是参与者、使用者,运营单位是整合者,应明晰各方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将村史馆建设运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村民是创造乡村历史、谱写乡村发展新篇的主角,是村史馆直接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应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发展、创新村史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各族群众的公共精神与责任意识。

  坚持文旅产业融合,推进经济发展。村落的历史文化是乡村实现内生式发展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带动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村史馆是传承村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实践中,一些地方已尝试通过村史馆挖掘乡村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其成为体验民俗、发展旅游的“精品店”。有关部门应牵头做好规划设计,指导村史馆陈列布展,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融合,打造精品工程。立足实际需求,在村史馆中增加文艺创作与交流区、文化体验区,增强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性,充分实现集约高效利用和整体功能的提升,实现一馆多用、全时使用。探索“村史馆群”建设,发挥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村史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实证调查及其法治化研究》(项目号16AZZ006)阶段性成果。】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