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县渡马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产业振兴积聚“家底儿”
来源:新华社 特约撰稿 吴美霖 发布日期:2021-03-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现在的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说起家乡的变化,杨仪刚感慨万千。曾经贫困的他,凭借着好政策和自身努力,不仅成功脱贫,还成为村里一个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大股东。

     杨仪刚的家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渡马镇黄劳村。

     渡马镇属中部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土地分布比较零散。曾经乡亲们种一些玉米、水稻维持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零散的土地,也限制了产业发展的规模。一些村民觉得种地没有致富的希望,便外出打工,将土地闲置了。

     近年来,渡马镇把盘活闲置土地作为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倡导各村党支部整合闲置土地,“聚集资源”发展产业、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确权,群众以每亩地折为1股入股合作社,再由村里统一进行管理经营。每股每年保底600元收益,逐年递增2%,保证群众年最低固定收入。

     “今年的土地流转费我领了3000多元,家里劳动力不够,这些土地以前都是荒着的。村里把土地流转给龙湾大坝,现在我们每年都有一笔固定收入了。”湾场村村民陈光焘说。

     陈光焘是渡马镇众多参加土地流转群众中的一个。据统计,该镇仅龙湾大坝片区,土地流转达1200亩,参加群众有400余户,去年土地分红70余万元。

     围绕“产业强镇”思路,在土地规模化流转后,渡马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到村发展,结合地理和气候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林下产业、精品水果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土地增效、群众增收、大地增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为吸纳乡亲们就业,渡马镇把“就业工厂”建在村寨、搭在田间,将农村闲置劳动力纳入产业链中,流转了土地的乡亲们以务工者身份,到合作社或公司务工,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既能安心照顾家人,又能开心领到工资。目前,渡马镇中小型合作社、基地吸纳带动群众就业4000余人次,乡亲们喜变“股东+职业农民”,持续增收受益。

     新民村村民杨冬录,几年前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没有就业。如今,她家的10亩土地流转给了村党建合作社,她本人还到合作社里务工,每年不仅有土地流转金入账,每月还有工资,保守估计每年能有5万元收入。

     俗话说,无“人”不兴。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渡马镇通过强化政策支持、资金配套,打造乡贤经济、“归雁”经济,把优秀的外出青年人才重新吸引回农村,把尚未外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留在农村创业发展。

     桥坪村村民杨武斌,1988年初中毕业以后就在外务工,前几年回到家乡后,注册成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一名光荣的返乡创业青年。如今,5亩葡萄园为10余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我感到很开心,自己从一个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变成能帮助别人的人,给了我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杨武斌自豪地说。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