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与经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尹可丽 发布日期:2021-06-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昆明市盘龙区在小学开展民族大课间活动,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新华社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增进民族团结的政策与措施,开辟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对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13年来,笔者带领团队采用量化和质性研究方法,对云南中小学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与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云南省8个民族自治州、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级市的86所中小学校,包括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234个班级,共10967名学生、1270名教师,涉及汉族、彝族、藏族、佤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中小学校,特别是在那些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明确、课程设计开发得到落实、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中小学校中,青少年民族团结心理与行为培养已见成效。

  这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各族青少年形成了几种类型的民族团结知识记忆,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知识,中华民族重要人物、历史事件与节日等知识,宗教与传统习俗知识,民族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知识等。青少年能够通过分析国家层面的大事件、各民族和睦互助的生活事例等,阐述什么有助于民族团结。这些情况说明,青少年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在概念的形成与掌握程度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可以从这些知识出发来认识和解释民族团结。二是各族青少年养成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积极情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我国各民族的赞美、认同等情感。三是各族青少年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强烈归属感。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对本民族的认同存在着正向强相关关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就越高。四是各族学生之间构建了健康良好的交往交流关系。各族学生都表现出对其他民族同学的接纳和喜欢。

  云南各族青少年在民族团结心理与行为方面获得的健康成长,与各所中小学校多年的实践与努力分不开。在不断的探索和总结中,云南省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要从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个层面同时开展。显性层面包括对课程、活动及教学内容的安排;隐性层面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建设等,以及分班、安排宿舍、座位时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的交叉分布,建设交往平台,教师要掌握各民族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教师之间及时沟通交流相关信息。

  第二,正确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激发学校及教师积极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措施到位,会激发学校和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在需求感,教师主动向学生讲授民族团结内容的次数会随着任教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第三,积极开展知识学习、观摩、文体活动等课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活动期间,要有意识地安排对应的主题班会、队会、讨论会等,由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活动的所得所想,通过活动强化对民族政策与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宣传教育。

  第四,考查方式灵活多样。采用笔试、口头回答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查学生对相关课程或活动的态度;将学生在生活中尊重其他同学等行为纳入对班级、学生操行的考核;将各族学生是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纳入对学生操行的考核。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云南省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有较多基层教师认为,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交流,希望获得更多教学资源,推动这项工作取得实效。有人建议高等师范院校研究并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让未来的老师们尽早接触民族团结教育,培养相应的意识和能力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主线,推进中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实现新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