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新时代旅游业的新使命
来源:中国民族报 邓光奇 发布日期:2021-06-2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未来,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往此着力。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具有教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赋予旅游业的新使命。

  打牢思想基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和读书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是旅游的教育功能。广大旅游者在游览祖国的壮美河山、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油然而生,进而转化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从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五个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旅游担负着弘扬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高度升华。红色旅游,让远离烽火硝烟的旅游者通过寻访革命先烈的历史足迹,感受艰苦岁月,体会创业艰辛,重温理想信念,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标志和象征,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和精神,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可以帮助广大旅游者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激发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打牢社会基础

  旅游的本质是人员跨区域流动的活动。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达到60.1亿,相当于我国每人年均出游4.3次。这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渠道。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旅游可以起到拓宽视野、促进相互接纳和相互认同的积极效果,营造各族人民和谐相处、美美与共的良好氛围。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必然发生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双方也都会不断调节自己的处事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这是在潜移默化中相互了解、彼此接纳的过程,有利于增强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尤为重要的是,旅游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是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互动式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持久。

  打牢经济基础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突出。据统计,旅游业关联国民经济109个行业、29个经济部门。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旅游作为重要的消费方式,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旅游扶贫工程作为“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的十项工程之一,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显示,2019年乡村旅游总人次约占国内旅游总人次一半以上;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超1.8万亿元,约占国内旅游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监测点监测数据显示,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3.3%,监测点乡村旅游对贫困人口的就业贡献度达30.6%。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产业。

  打牢文化基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具有愉悦性、交流性、广泛性、文化性等多重属性,数量庞大的旅游人群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路径。

  旅游促进文化认同。旅游者出游,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同时也是从一个文化环境向另一个文化环境的转移。在转移过程中,旅游者会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各种形式的文化认同。比如,旅游者目睹祖国发展巨变,会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参观文物古迹,了解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会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认识到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红色旅游是最为直接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正是在旅游的情境中,人们潜在的积极情感得到释放。

  旅游增强文化自信。旅游大大丰富了文化表现形式,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火热,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具有现场体验的特点,提升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度,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

  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交流互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义重大。研究表明,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人与外来旅游者的接触越来越多,人们切实感受到,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广交朋友,还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发挥旅游的互动功能,有助于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生产生活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旅游业的发展为各族群众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了条件、营造了环境、注入了动力,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编辑:闫若之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