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山下党旗红 民族团结奔小康牟定县凤屯镇腊湾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案例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发布日期:2021-07-2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第二十八届腊湾新民民族团结日联宜活动(普顺尧 摄)

 

    位于牟定县西部凤屯镇寨子山脚下的腊湾村,彝族人口占100%,因交通阻隔,信息闭塞,一度成为全县边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腊湾村将“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首要目标,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和示范创建“双融合、双促进”,积极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团结、发展彝绣、劳务输出、退耕还林、基础建设等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民族节日——团结稳定的“润滑剂”

    腊湾、新民是牟定、姚安毗邻的两个村委会,这里是高寒、边远的彝族聚居地区。两个村委会之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两村之间曾经因山、水、林、田等原因经常发生摩擦和纠纷,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为消除积怨、解除纠纷,增进友好、巩固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1991524日,牟定县人民政府与姚安县人民政府达成了《白沙河村与大平地村驿道、沟渠、河岸纠纷协商决议》,把每年的农历215日定为“民族团结友好交往节”。从1992年至今,节日分别由新民和腊湾两个村委会轮流成功举办了28届。经过岁月的验证,该节日已成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和纽带,成为化解民族积怨的“催化剂”,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润滑剂”。

    劳务输出——走出圆梦的脚印

    腊湾劳力输出的历史还得从1988年说起。那时的腊湾,交通闭塞,物资进出基本依靠人背马驮,因此再穷的人家也会养上一两头牲口。滇黔桂地理石油物探258队进驻牟定蕨菜山勘探石油后,需要大量的马匹运送物资,腊湾人凭借吃苦耐劳、野外作业能力强的特点,组成的“马帮驮运队”成了抢手货,从而打开了腊湾劳力输出的先河,建立了与石油队长期合作之路。这些由彝家汉子组成的劳力队逐步扩大,由最初的50余人100余匹马发展到后来的400余人,足迹遍布甘肃、内蒙古、新疆、四川、广西、青海等地。随着脱贫攻坚整合县内扶贫、人社、农业、科技等劳动技能培训资源,挂包帮、驻村工作队等倾力帮扶下,开展了菜单式就业精准培训,带动了村中大批年轻人,特别是彝家女到福建等地从事制鞋、电子商务等企业打工,腊湾的“姑娘房”空了,彝家女走出大山,在外闯出了别样的风采。如今,1712人的腊湾村,就有500多人外出务工, 80%的劳动力都向外输出,每年为家乡带回900万至1200万元的收入,也为建设家园、改变村貌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388户人家已有366户建盖了新房,有130户家庭购买了小轿车。

    小小彝绣——绣出盛世的华衣

    腊湾素有“不会彝绣的姑娘嫁不出去”的传统。20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少数民族青年和女性创业就业发展”项目落地牟定,腊湾被选为项目支持地,为当地绣娘带来了订单,也带来了机遇。以前,彝家绣娘的绝活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而穿针引线,很少对外销售。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不断深入,腊湾彝绣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政府扶持和各大媒体宣传推广,开始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彝绣+产品”模式让彝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各级相关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把腊湾的彝绣带往各地展览,为彝绣打开销路。一批腊湾“留守妇女”抓住机遇,在县城、外地开了彝绣制品门店,有的便在自己家里,专门负责计件加工后出售。如今,腊湾还成立了“彝绣协会”,固定会员发展至11名,她们大力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优先带教她们的子女,帮助她们增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千亩松林——“净化器”与“提款机”

    腊湾是全县海拔最高的贫寒山区,因为寒冷,加之“刀耕火种”的农业种植方式,往往是“种一陂坡,收一土锅”。当地人以前的收入主要靠种植大麻和苦荞。大麻种植被取缔后,经济单一的腊湾人民曾有过恐慌。2002年,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组织群众把5000多亩麻地、荞地全部退耕还林,栽上了华山松,为林业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2003年至2018年的16年期间,每亩松林补助农户230元,腊湾家家户户都享受到了松林补助资金。2019年,5000多亩松林初显效益,松树已高达6米余,结了松苞,松子也到了可采摘期。当地政府看准时机,把此项产业作为腊湾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帮扶,松林划归村集体所有,由企业承包,每年提取3.31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为当地无外出打工条件的贫困人口家庭设立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给他们发工资,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千亩松林,不但治愈了昔日大地刀耕火种后的“伤疤”,重现了茂密的森林资源,成为了腊湾的空气“净化器”,小小的松果更是成为当地群众的“提款机”。

    基础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

    自脱贫攻坚与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腊湾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资金补齐民生短板。投入600多万元把40153名村民从土瓦房中请出来,搬进了设施齐全的“玛咕彝寨”新农村。目前,共争取资金550多万元,实施了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等补短板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力夯实了腊湾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增收致富的步伐。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