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路看变迁|西藏洛隆:杨柳依依话变迁
来源:新华网 曹健、格桑边觉 发布日期:2021-07-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康沙镇康沙村,不少老年人仍记得解放军曾在这里驻扎,给广大农奴带来了光明的希望,也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新华社在1951年11月10日播发的《难忘的情谊》报道中提及不少细节:“二班战士柳怀信看到主人家里没有打野菜的篮子,一股劲儿编了五个柳条篮子送给主人。”“战士们去年十一月住到邦觉家,他们还没住到三天,就帮助主人打场,屋顶上满架子的青稞,不到两天就打完了。”“姑娘阿秋病得很厉害,解放军的医生把她的病治好了。”“晚上,泽登卓玛和女儿把战士们的鞋子都缝补好了。战士们也把自己亲手种的肥大的菜送给房东,作为谢礼。”

    小小柳条篮子,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记者在村里辗转寻访到了尼玛次仁,文中提及的泽登卓玛的外孙。

    今年65岁的尼玛次仁回忆说,根据家里老人的讲述,当时条件艰苦,村里不少小孩都吃过解放军做的饭,解放军还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挑水等,给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当解放军要离开村子继续行进时,双方都十分不舍。

    “尽管条件有限,但大家还是希望表达心意。”尼玛次仁说。新华社报道记录下了这些场景:泽登卓玛将装着50多个“雪巴”(西藏小铜币)的小口袋塞给战士,让到拉萨买糌粑吃。邦觉要每个战士喝1碗牛奶,表示“喝了牛奶路上就安康了”,战士喝了牛奶后都举手敬礼,感谢这个最诚挚的祝福。

    如今康沙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而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部分村民还搬到了镇上。

    在公路旁,一栋栋藏式风格的小楼整齐排列,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今年40岁的顿珠加村2018年从康沙村搬到镇上。“以前住的是土房,窗户小,光线暗淡;如今住进小楼,卧室、客厅都铺上了木地板,配上新的藏式家具,感觉家里变了个样。”顿珠加村说,如今的生活有奔头,他经常外出打工,妻子也学起了缝纫,家里收入明显增加。

    在洛隆县硕督镇,镇旁的河谷里,20多棵柳树绿意盎然。这里流传着一段解放军种柳开荒的佳话。1951年,18军52师154团第一营进驻硕督镇。为自力更生,解放军边战斗边生产,在河谷地带开发荒地300多亩,每人平均开发1亩地,并种下柳树100多棵。

    硕督镇党委副书记泽成加措介绍说,解放军在河谷种树开荒,还帮助老百姓收割庄稼等,播撒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

    近年来,每到旅游季,不少网民都会慕名前来打卡。泽成加措说:“为挖掘红色文化、古镇文化、民族团结文化,有关方面将投入资金对镇上旅游资源进一步打包开发。”

    除河谷柳树外,不少外地人还会专程前往参观硕督镇上的“团结树”。“团结树”一边是柳树、一边是杨树,相传是镇上第一对藏汉联姻夫妻共同种植,以此来纪念他们的爱情,如今寓意着镇上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紧紧抱在一起。据统计,硕督镇如今共有民族团结家庭28户。

    边色卓玛和来自四川的汉族老公就是其中一对。10多年前,两人在洛隆县城打工时相识、相爱、结婚。“结婚后我俩共同努力奋斗,如今我在家种植温棚,老公外出打工,日子越过越好。”边色卓玛说,“共同努力的过程,也是相互包容、相互适应的过程,我逐渐能说一口川味普通话,老公也掌握了日常藏语。”

    杨柳依依话变迁。在洛隆县不少地方都种有杨树、柳树,这些树木见证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大事小情,也见证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完)

 

(编辑:李华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