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雪域高原不再遥远——“两路”精神形成记
来源:新华网 张京品、田金文 发布日期:2021-08-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这就是“两路”精神。

  70多年前,在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中,11万筑路军民“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在崇山峻岭间修通川藏、青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积淀出催人奋进的“两路”精神。

  筑路人的豪情壮志、养路人的牺牲奉献,在高原上铸就永不褪色的丰碑,激励鼓舞着一代代人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两条“天路”,一段历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藏之路,更比蜀道难。

  和平解放前,除了骡马、牦牛踏出来的古道,西藏没有一条现代公路。1950年,公路从成都只通车到雅安。这不仅使西藏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严重迟滞了西藏发展,也给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带来了困难。

筑路战士在悬崖绝壁上修建川藏公路。(资料图片)

  针对进军西藏面临的交通难题,毛泽东主席号召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决定修筑康藏(川藏)、青藏公路。

  这是一场与自然的斗争,这是一场与高原的较量,这是一场精神的洗礼。

  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踏冰雪、斗严寒,克服缺氧、高原反应等困难,靠着铁锤、钢钎、铁镐、铁锹等简陋的工具,劈开悬崖绝壁,征服重重天险。

  1954年12月25日,康藏(川藏)、青藏公路同时通车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却留下了3000多人牺牲的悲壮凯歌。

  倒下的是英雄,铺就的是道路,铸就的是丰碑。

这是雀儿山下张福林烈士陵园(2019年1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如今,川藏线、青藏线上,依然流传着筑路英烈的故事:1951年12月10日,雀儿山工地,年仅25岁的张福林被一块巨石砸中,倒在血泊中;青藏公路建设的指挥者慕生忠,在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当时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拉萨的方向。”

  “修筑川藏、青藏公路之过程,正是‘两路’精神形成之始。”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万金鹏说。

 

  幸福金桥,引领巨变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态,成为西藏繁荣发展的团结线、幸福路,藏族人民歌颂它们是“幸福的金桥”“吉祥的彩虹”。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经济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朴说,两路通车是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从此,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的物资和人民生活所需用品源源不断地运上雪域高原,增进了西藏和祖国各地的联系,拉开了西藏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序幕,也引领西藏发展建设走上“快车道”。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青藏铁路、拉日拉林铁路先后通车,以拉萨为中心的高等级公路网日渐完善,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投入运营,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88万公里……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在雪域高原逐步形成。

  筑路难,养路更不易。

  两路修通后,一代代道班工人接力驻守云端,用青春守护天路,“两路”精神越筑越高。

  46岁的扎西次仁就职于西藏自治区公路局,一家三代都在青藏公路上养路。“路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一天都断不得。把养路工作多做好一分,过往的司机安全就会多一分保障。”他说,“和修路英雄相比,和老一辈养路人相比,我们吃的苦算不上什么。”

  在国道109线K3351路段,安多公路养护段工作人员进行除雪除冰作业(2020年3月11日摄)。新华社发(后耀军 摄)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两路”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宝库中的又一璀璨明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两路”精神,永放光芒

  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达娃欧珠说:“现在西藏交通建设的施工机械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两路’精神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过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两路’精神都是西藏各族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2021年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如今,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奋战高原,推动西藏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不断为“两路”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

  李伟,中铁九局工程师。2015年底,时年33岁的他,踏上高原,成为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今年6月拉林铁路开通运营后,李伟又转战川藏铁路雅林段,继续穿山越岭。

  他说:“川藏铁路建设跨越横断山脉,难度举世罕见,尤其需要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路’精神。”

  “西藏已经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新征程,‘两路’精神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万金鹏说。

(编辑:彭凤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