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阿富汗携手保护文物共守丝路文明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记者 程佳 发布日期:2021-09-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近日,随着阿富汗局势突变,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珍贵文物也自然引人关注。为躲避战火,2017年起,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200余件重要馆藏文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此后,还陆续去了甘肃敦煌、四川成都、河南郑州、湖南长沙、江苏南京和香港等地,在中国展出时间持续约3年,前后共有140多万名观众观展,展览所到之处,观众都为这些珍贵文物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命运和守护者的坚持而感动。

  ▲“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2017年走进中国

  中国文博机构接力守护

  作为阿富汗最大的博物馆,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曾拥有10万余件珍贵文物,但由于战争等原因,该博物馆在1990年至2001年遭到严重破坏,1994年还被炮弹击中过。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这批文物被多次转移,甚至一度下落不明,直到2003年才在阿富汗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重见天日。从2006年开始,这批珍贵文物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展览,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阿富汗珍贵文物在中国的巡展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及成都博物馆等国内多个部门文博机构为守护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文物所做的一场接力。

  2017年3月,故宫博物院率先接纳了这批阿富汗的珍宝,举办了“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特展,这是这批阿富汗文物在中国的首次亮相。本次展览分为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蒂拉丘地、贝格拉姆与丝绸之路4部分,精选231件(套)珍贵藏品,以考古学意义上的发现地点为主线向观众展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阿富汗历史风貌,这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阿富汗文物首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2017年6月,这批文物结束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之后,本应继续出国巡展,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原定计划被取消。这意味着如果这批文物找不到下一个展出地点,将会回到安全局势尚不稳定的阿富汗。为了避免这些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因安全或文物保护条件问题遭受损失,国家文物局与故宫博物院协商,决定让文物暂存故宫博物院,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阿富汗驻华使馆等部门接触,探讨用在华巡展来保护文物的可能性。

  此后,重庆东岭艺术品有限公司获得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在华办展的授权,敦煌研究院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举办了该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等机构开始与国内多家文博机构联系,希望用在中国巡展的方式,守护这批人类文化遗产。第二个接棒的是成都博物馆,展览在成都开幕那天,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表示,这些展厅里的文物证明,“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时期,我们仍然保护了自己的文化遗产,这次展览便是我的祖国阿富汗献给中国友人的礼物”。

  2018年,“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展”在中国巡展,这是国内多家文博机构进行的一场接力守护。

  促进学术交流合作

  在敦煌的展览不但令丝绸之路上的中阿双方加深了文化了解,还进一步促成了两国文博界的交流。在敦煌的展览主题是“丝路秘宝”,结合敦煌的地理位置,这次展览强调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流的景象,同时主办方开始研究并进行组织,不仅注重出版高质量的图录,也围绕展览展开讲座和文化艺术研习营。

  敦煌研究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邵学成介绍,敦煌研究院等先后派出考察团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巴米扬大学展开合作,开启中国学界研究的破冰之旅,更启动了联合培养青年人才机制。敦煌研究院先后邀请3名阿富汗文保人员来华交流,在文物保护方向和制度上进行探索。“我们有一些经验可以供他们借鉴,希望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邵学成说。

  为了更好地交流文物修复和保护经验,2018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一支8人团队赴阿富汗考察。研究员要考察的巴米扬大佛位于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兴都库什山脉,因为没有齐整的道路,要考察一些石窟只能徒手靠往上爬。巴米扬大佛分为东西两座,其中东侧大佛近40米高。爬上石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当研究员看到残破不堪的岩石壁上那些熟悉的色彩和图案,他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

  “那里的石窟都是不太硬的岩体雕出来的,凿出来的石窟上的壁画也是佛教壁画,这些佛教的东西是相通的,所以需要有一批专业的队伍,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当地人拥有这种能力,培养人才是最好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说。那次考察结束后,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启用了“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对巴米扬地区的青年人才进行培养教育。一年多的时间,敦煌研究院已经帮助3名巴米扬大学的师生完成了文物修复技能的培训。

  “从古到今,丝绸之路都是相连通的,大家都是相互影响的,只有让丝绸之路上的年轻学者一起成长起来,整个丝绸之路才会越来越贯通。”邵学成说。

  见证东西文明交融

  “把展览当作一场国际道义的接力”“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这批珍贵文物先后在中国的敦煌、成都、郑州、深圳、长沙等地博物馆展出,2019年,在清华大学的展出已经是第7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继续接力,举办阿富汗国家宝藏展,保护这批历经战争和国家动荡等考验的阿富汗国宝级文物。

  2019年,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亚洲文明联展”的分展,“器服物佩好无疆——a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该展览共展出代表巴克特里亚王国和贵霜帝国等时期的231件(套)阿富汗国宝级珍贵文物,按4个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划分单元,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4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汇的见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用700多幅图和上万字的说明帮助观众了解东西方文明在古代阿富汗交流碰撞、交织融合的历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谈晟广介绍:“你看这个靴扣似乎不能读出什么文化信息,但事实上它的背面像布纹一样,布纹事实上是一种工艺,叫做失织,始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展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发髻,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形象,但是狮子或者豹子拉战车的形象又可能是中亚那边的元素,所以这是多种文化融合的表现。”

  穆罕默德·法希姆·拉希米表示,由于阿富汗所处的地理位置,它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十字路口,因此与中国有着良好的联通关系,这都体现在展出的文物上。这种联系的顶峰以丝绸之路为代表。当时丝绸之路是贸易和交通的主要通道,一些丝路的支线便从阿富汗通过。中国的朝圣者对阿富汗的记录,佛教传到阿富汗、贸易和商品交换等都是中阿双方悠久联通关系的亮点。

  古代阿富汗的开放和包容对当今世界仍有启发,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理念相契合。阿富汗文物在多个国家巡展,是很好的文物外交和文化传播事件,有助于世人更好了解一个国家的文明和理念。展览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对推进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中阿和平友好发挥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修复人员正在清理艾纳克遗址出土的陶罐   (敦煌研究院供图)

  ▲ 神人驭龙吊坠  材质:金、绿松石、石榴石、青金石、玛瑙、珍珠

《中国文化报》(2021年9月1日 4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