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家谈】瞿林东、史金波、李国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来源:中国民族报 发布日期:2022-01-12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主持人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览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作出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大问题,对于增强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基础。本期,我们围绕“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一主题,邀请 3 位知名学者就什么 是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如何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史金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持人:本报记者 牛锐、李翠

 

  瞿林东: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几个问题  

  当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为此,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国是上提高认识,使思想的脚步跟上历史的进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对中华民族的正确认识。换言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必将使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更强、认同感更高,且可坚可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新时代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新境界、新高度。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理清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现有研究表明,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二是地理条件与历史上政治格局的关系;三是地理条件的差异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的影响。早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已明确指出中国境内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各有差别,而唐代史学家杜佑在其所著《通典》一书中,便试图从地理条件的差别来说明“中华”与“夷狄”文明进程不同的原因,这一认识在当时(9世纪初)是最高明、最进步的见解。从今天的认识来看,关于地理条件与中国历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方面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中下游,因自然条件适合于农耕,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明起源最早、经济社会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因而在长时期内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客观上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凝聚力;另一方面是东、南滨海,北有沙漠,西和西南有高山阻隔,因而在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中形成一种民族的自然内向性(参见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第二章第二节)。这种自然的凝聚力和自然的内向性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得以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基本的物质因素。

  在中国广袤、富饶的大地上,诸多古代民族在频繁的交往交流中不断走向交融、融合,而这种民族交融、融合的趋势,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同时,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是和中国历史上政治大一统格局相一致的,即与秦汉、隋唐、元明清几个统一王朝的历史相结合,反映了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演进推动了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政治统一格局又巩固了民族交融、融合的成果。这种民族交融与政治统一格局的积极互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一个基本规律。

  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由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是这一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反映。

  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民族风格。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刻苦耐劳”“酷爱自由”的民族,是“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史上,其凝聚力越来越大,包容性越来越强,如“胡越一家”“蕃汉通好”“胡汉通婚”“华夷同风”“华夷一家”“满汉一体”“万邦述职,无隔华夷” “天下一家,与我同轨”等,都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的存在及其作用:民族间有和好,也有冲突,但总的趋势是关系越来越密切,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在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发出“怒吼”,决心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彰显了内讲团结、外抗强敌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秀精神品质:有尊重历史、重视史学、崇尚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有自强不息的革新进取精神,有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

  中华民族为此感到自豪!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的历史价值。中华文化倡导的“民惟邦本”“仁者爱人”“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强不息”“有容乃大”等思想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倡导和践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在增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成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新时代对中华民族国家观和历史观的精辟概括。

  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对世界文明都作出了伟大贡献。这方面的事实可以举出很多。这里,我想引用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的几句话以明此意。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导论》中指出,关于中国和中国文化在古代和中世纪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上的作用,“对中国人来说,这确实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值得自豪的巨大泉源,因为中国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以造福人类方面,很早就跻身于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了”。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评论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从根本上看,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不曾中断的古代文明而延续至今,并正在不断创造新的历史,造福于世界人民,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彰往而察来”,这是古代先贤的教导。中华民族拥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美好的未来:一是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二是中华民族秉持并努力践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各种国际事务中,正在为并将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正确认识以上几个问题,即关于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发展历程、民族特点、文化创造、世界贡献等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综而论之,合而思之,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更深入地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国是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史金波: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自古有之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理解,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准确地认识、理解、看待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从而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点。

  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血脉相连,文脉相通,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中央王朝先后实行羁縻制度、土司制度,对民族地区进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明清之际逐渐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从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看,随着各民族交往深入,中央王朝管辖范围逐步扩大;随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管理越来越直接、具体、细密;随着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增强,各民族在传承、保留一定民族特点的同时,共性越来越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所有56个民族的共同称谓,而不是把56个民族简单加在一起的称呼。中华民族中的各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是具有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的实体,形成了各民族血肉相连、情感深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有连绵不断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有持续修纂史书的文明传统。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仅系统记录了中央王朝的历史,其中的《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还记载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从修史传统反映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学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儒学主张“德治”和“仁政”,儒家思想总体上为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提供了精神支撑,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着积极作用。以儒学典籍为标准的科举考试,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中国不仅在统一时期的王朝实行科举,在多民族王朝分立时期,各王朝也纷纷实行科举。如宋辽夏金时期,各王朝都实行科举,把这一以儒学为基准选拔官吏的制度推向更边远的地区。同时,各民族也在中华文明总的文化氛围下,发展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辽、夏、金三个王朝都仿照汉字创制了民族文字。而各王朝创制文字后,首要的都是翻译《论语》《孝经》等儒学经典著作,同时也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元朝和清朝都全面赓续儒学文化,实行科举制度,并都以汉文为最主要的通行文字,继承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琳琅满目的各民族文字文献,其中包括以汉文为主干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的合璧文献,都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进程中,朝代不断更迭,但对中国的认同却连绵不断。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中国历代形成了五行德运之说,各王朝讲究五行相生,用五行中的一个字为代表,标识正统。不仅中国统一时期的王朝有德运,分立时期各王朝也都争相确立本朝德运用字,以标榜继承中国正统。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德运分别为水、木、火、土,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皆为水德。宋、辽、夏、金各朝的德运分别为火、水、金、土。这证明,当时各王朝虽然是由不同民族建立的,但都将自己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或支脉。宋朝和辽、夏、金王朝都认同中国,相互间往往以南、北、西、东方位相称呼。辽、夏、金都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并参照中原王朝的法典制度制定法律,丰富了中华法系的内容。这是对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的高度共同认知,是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突出表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中国即使在王朝分立时期,也能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体现出各民族逐渐趋同的大趋势,这凸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各民族都自觉认同中华民族。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史。身处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各族人民,对此有深切体会。历史文献,包括汉文和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对此有大量生动记载。比如,出土的西夏户籍账,明确记载了党项族和汉族通婚的事实,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例证。一些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等都消失了,其血脉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更表现出民族交融的大势。

  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华民族史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应继续夯实资料基础,在重视汉文文献的同时,注重挖掘各民族文字资料,使文献和文物资料“活起来”。应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加强宏观、综合性和对比性研究,对重要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加强中华民族史优秀著作外译出版工作,在国际交往中提升话语权。

 

  李国强:正确认识中华民族需要大历史观

  我认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要以大历史观视野,科学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成就、经历的沧桑苦难、胸怀的远大理想,把国家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联系起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三条内涵主线

  一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自古以来就生存活跃着众多民族,他们生活在平原、山川、高原、荒漠,在历史中不断迁徙和流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既保存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形成了各民族间众多的共同性和内在的相互联系;既保持了多元化的演进形态,也持续推动着一体性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不断壮大,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鉴性,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文明的交往互动中,不仅丰富了自身文明内涵,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二是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的沧桑和苦难。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特别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回望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各民族在屈辱中共情,在抗争中共进,在探索中共思。民族精神不断凝聚,民族力量不断汇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彰显。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无数苦难与磨难历练了中华民族的意志,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品德,形成了共同体意识,构筑着共有精神家园。

  三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拥有光明前景和远大理想。中华民族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一路坎坷,一路艰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华夷一体,天下一家”,从“小康”理念到“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从“共同富裕”理想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华民族在矢志不渝的奋进中,书写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史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真正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而今,我们可以豪迈地说,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景更加光明,信念更加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中华民族饱受苦难、持续奋进的历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动力。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理念,融于中华民族共同基因谱系。中华民族史关乎中华民族的今天,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系统研究中华民族史,是为中华民族著史立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固本强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的时代重任。

  我认为,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既要回答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更要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道路、客观规律,从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以贯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灵魂,把中华民族的历史寓于中国历史总体进程中,放诸世界历史大范畴中,深刻阐释中华民族的形成、演变、特点,系统把握“中华民族”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和内核,充分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特征和精神实质。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对中华民族史长时段、全局性、整体化的理论探索,透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文明要素,进而以更深入、更完整、更系统的理论阐释,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华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有赖于正确的思想指引,有赖于高度的理论创新,有赖于厚重的学术积淀,有赖于高效的组织协调。要通过多学科融合,书写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史,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表达的中华民族史叙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我认为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以理论研究深度,增强引导的厚度。全国历史学、民族学等领域的研究者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各方面,不仅要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明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讲透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讲清楚,而且要注重理论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大众化;既站在历史高度,也要立足时代前沿。在对中华民族史理论研究各类要素加以高度凝练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标识性、突破性成果。这是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

  二是以多种方式的运用,拓宽引导的辐射力。要提倡“大家写小书”,倡导专家学者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撰写更多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普及性著作和文章,举办更加多样的公益性学术讲座,向各族群众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源流。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制作更多精良的短视频等,向社会传播科学的、准确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要加强方向性引导,坚决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坚决阻断民族分裂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散播错误言论、蛊惑人心的渠道,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三是以具体实践为抓手,提升引导的有效性。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说到底还是要付诸实践。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引领具体工作,必然要求各族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实抓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把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方针毫不动摇地落实到位、贯彻到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确保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不断探索民族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在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上多着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多发力、在深化中华民族历史观内涵上多用力。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文化涵养中华民族历史观,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编辑:牛锐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