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将其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秉纲而目自张。本期,我们围绕“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邀请3位专家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期嘉宾:
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阿拉坦仓(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
牛汝极(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李寅、李翠、牛锐
王延中:紧扣主线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就不会偏;扎实推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部署和重点任务,民族工作就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民族工作聚焦主线,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首先要把道理讲清楚,做好思想引导和宣传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把工作要求变成大家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重大的原创性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深刻把握其重要内涵,并把这一理念作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无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具有密切联系。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中国蓬勃发展的势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和平崛起的遏制、打压日益加剧,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在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在前进路上还面临着很多艰难险阻与挑战。
面对艰难险阻,必须进一步强化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他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实现伟大梦想,仍要依靠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会议还提出,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结合起来谋划与部署,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新时代我们党在民族工作领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战略部署会议。会议结束后,宣传研究阐释和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就是中心任务。对于如何加强新时代民族领域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是明确了宣传教育工作要全覆盖。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实现全领域教育、全社会覆盖。
二是明确了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等重大关系,使宣传教育工作切实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是明确了当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与党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到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中,落实到现代文明教育中,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四是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五是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工作者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一百年来,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理论界进行全面、系统、符合实际和当代需要的学理解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术界尤其需要加强和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做好民族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学理支撑。
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做好民族工作,不仅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不断向前推进,各民族的共同性、凝聚力、大团结将进一步增强。
阿拉坦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坚决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第一,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机制环境。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强国家统一之基、固民族团结之本、铸精神力量之魂,就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创民族复兴伟业。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加强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形成一体化政策机制,凝聚起强大的教育合力。
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建立与高校体制相贯通的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到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重视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加紧研究出台针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学校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切实增强各方面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责任感、紧迫感。
要全力建设各族师生全方位嵌入机制环境,扎实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班办学模式改革,有序推进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促进各族师生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要坚持以文化人,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当中。
第二,必须聚焦培根铸魂,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课程体系。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五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国民教育各阶段连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至关重要,必须确保大中小幼各学段有序衔接、连续通畅。教育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的重大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为思政课重要内容。
要强化“大思政”观。加强相关教育培训,使教育系统、各学段干部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凝聚一体化教育共识,打破大中小学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各级各类学校全方位、立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要构建“大课程”。深化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在各学段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必修课,在各类课程中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注重学段内有机融合、学段间有机衔接。
要编写“大教材”。国家要统筹推进面向大中小学各学段、内容有机衔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编写、出版工作,以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迫切需要。
第三,必须坚持教师为本,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举是抓好教育这项基础性工作,重要途径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些都离不开优质师资的有力支撑。作为教师教育主阵地,师范院校要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自觉担好政治责任,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聚焦师范教育主责主业,聚焦民族工作主线,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点内容,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能够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的优秀师资,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薪火相传、代际相承。
第四,必须强化学术支撑,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学实践一体化。高校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宣传实践的重要阵地,设有很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教学基地。在新征程中,高校要进一步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历史,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建共享的现实,深入研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要围绕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议题深化研究,推出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勇当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高校和研究机构要积极吸纳广大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学术水平高、指导能力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并及时在大中小学推广使用,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教学实践一体化,推动整个教育系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强阵地和优秀典范。
牛汝极: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任务。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予以强调。2015年8月,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
2019年9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在2020年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治疆方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
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新高度。我们要把这条主线贯穿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民族工作中的重大关系,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课题新要求。我认为,“坚持正确的”和“调整过时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上述四对关系。同时,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呈现,也有各民族作者的书写创作。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原地区源源不断地从周边民族地区获得新鲜文化养分,少数民族也不断从中原地区汲取文化养分,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展现了生动的历史画面。各民族共同性、一致性不断增强,一同奔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趋同,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态趋同,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汉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才逐渐发展成为人数最多、精神资源相对丰富的民族。历史上也有相当多汉族人融入少数民族,壮大了少数民族并由此产生一些新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拓展,交流内容不断丰富,交融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升中华民族共情能力。共情作为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情感连接的纽带,是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也是提升道德素质和中华认同的重要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提高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层面的心灵共情能力,通过教育实践培育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进国家认同。随着各民族群众中华共情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增强,中华共情得到进一步激发,必然达到中华心灵共情状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符合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选择,代表了中国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辑:牛锐)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