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思政格局
来源:贵州日报 刘勇 刘春燕 郑艳华 发布日期:2022-03-3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新高点,科学把握民族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上看更多的是一个教育问题,而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显然,这是系统工程,必须以“大思政”的视野、“大学问”的精神、“全方位”的维度来推进工作,提升格局,拓宽路径,做到“三个并重”。

  专门教育与全面融入并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扩大覆盖面,做到全员参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是一个“思政话题”,只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真正具有实效。我们要积极探索,用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等载体、方式,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一起融入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

  一般普及与深入研究并重。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必然要注重“一般普及”,让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理解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史实。我们要从历史深处去弄明白“来龙”,也要与时俱进搞清楚“去脉”。所以,高校要从大思政的角度去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发挥科学研究的优势,回答好“中华民族是怎样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和路径是什么”等大学问。这就需要我们搭建专门平台,建立专门团队,以高端智库建设来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真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外延、规律、路径等钻研透,进而指导实践。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我们要拔高层次,以研究生培养为起始进行高位布局。

  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并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高等教育阶段的理论教学是重要的环节,必须做到与实践引导并重。就理论谈理论是枯燥的,也缺乏“体验”,从而在“入脑入心”上会有差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是一个理论问题,但其价值侧重于回归到实践上来。要充分利用老师的言传身教、多民族师生互动相处、深入实地观察等,把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好,把教学实践和“三下乡”做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医科大学)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