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士人危素与他的多民族“朋友圈”
来源:中国民族报 肖超宇 发布日期:2022-08-1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元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因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中断,反而由于各族人民的参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比如,元代各族士人之间互相馈送诗文、酬唱应作,并由此结交建立起友谊,充分体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特点。危素是元明嬗替之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交际网络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鲜明特色,那就是既体现民族的多元性,又具有时代的跨越性。从他的交游经历,恰可窥见当时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的盛况。

  以文会友,初受赏擢

  危素,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人,元末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曾参与修撰宋辽金三史,并著有《说学斋稿》《云林集》。

  后至元六年(1340年),危素与友朋同游金陵。明代文学家宋濂所作《故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危公新墓碑铭》记载,“(危素)出游金陵,或以其文示南台中丞张文穆公起岩。张公以状元为显官,少所称许,独推服公曰:‘危君为状元庶几相当,老夫有愧色矣!’”

  与张起岩相识,可以说是危素改变命运的关键点。关于张起岩与危素的相识,宋濂在《净慈禅师竹庵怀渭公白塔碑铭》中提供了一条线索,“集庆为东南都会,而行御史台涖焉。四方名荐绅,无不翕聚,无不与全悟游。初科第一人张公起岩来为中丞,尤号最厚,翰林承旨张公翥、中书左丞危公素,时尚布衣,亦往来乎其中。四三君子,或发天人性命之秘,或谈古今治忽之几,或论文辞开阖之法”。集庆即金陵,是江南行台所在地,张起岩受命于此,工作余暇常与文士、僧人交游,是以得识了恰好来金陵游玩的危素。时任南台中丞的张起岩改授翰林学士承旨,于是入朝时便偕同危素前往大都,引得“达官贵人慕公声华,争欲出其门下,更相论荐,唯恐失之”。

  有哪些“达官贵人”如此看重危素呢?首先,是时任大都路都达鲁花赤的伯嘉奴。危素刚到京师,恰逢伯嘉奴兴修大都儒学,于是他应伯嘉奴之邀作有《兴学颂》。伯嘉奴乃康里王族阿沙不花之子。危素甫至京师,就受到地方长官的赏识,为他在大都交友打开了局面。

  翰林学士朵尔直班对危素亦多有照顾,专门为其修筑房屋,似有久聘其为幕僚之意。据《元史·朵尔直班传》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二年(1342年)间,朵尔直班知经筵事,为危素入讲经筵创造了条件。在元代,大多数经筵官皆为兼任,而专职的经筵官,如经筵检讨、译史等,大多由领、知经筵事者推荐任命。至正二年(1342年),危素入职经筵检讨,随后迁转国史院编修、大司农司丞、礼部尚书、参中书省事、参知政事等职,逐步接近元朝政治中枢,并成为能够影响元朝政治的重要人物。

  提携后进,深结心契

  廼贤,字易之,号河朔外史。他出身葛逻禄氏,汉姓马,是一位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和影响的西域人士,也是危素的至交好友。

  至正三年(1343年),危素以求购史书出使江南,途中与廼贤结识,廼贤作《和危太朴检讨叶敬常太史东湖纪游》,而危素也为廼贤的《金台前稿》写下序言。

  至正五年(1345年),廼贤由家乡郏县北游。当时,在庆元征集文献的危素即“为文送易之北来”。廼贤抵达京师后,在金台坊与危素比邻而居,成为危素家的常客。

  至正六年(1346年),危素分教上都国子学,廼贤遂作《送危助教分监上京》相送,慨叹“幸托君子交,情亲不予弃。裹衾屡就宿,下榻辱延致。谆谆味道言,情匪骨肉异”,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廼贤但有求文,危素无不应允。如,危素为廼贤师郑觉民作墓铭,又为其友徐伯敬作墓志等。而危素送别故友有所创作,廼贤亦附以诗文相和。如,危素有《送葛子熙序》《送方推官赴嘉兴序》,廼贤作《送葛子熙之湖广校官》《送方以愚编修之嘉兴推官》。危素亦很珍视与廼贤的情谊,廼贤尝作《颍州老翁歌》,危素称赞:“易之此诗,格调则宗韩吏部,情性则同元道州。世必有能知之者。”

  危素看重廼贤的才能,欲向朝廷引荐为官,可惜未报而终。危素为廼贤编《金台集》,还将其示诸友人,请他们作序。李好文曾说道:“危子太朴示余以《金台集》诗,古、律凡若干首,读之未尽卷,不觉释然自憙。”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廼贤去世。他的后事由危素之子危㫃经手操办,足见两人交情匪浅。

  昔日同僚,临危毋忘

  在危素广泛的交游圈里,还有一位值得提及的人物,便是唐兀人余阙。

  余阙,字廷心,又字天心,世称青阳先生。他是元统元年(1333年)进士,官至淮南行省左丞,追谥忠宣,有《青阳集》传世。

  危素与余阙始识于史馆,二人同时参修宋辽金三史。三史修成后,至正六年(1346年),危素分教上都,余阙迁至监察御史,作《送危应奉分院上京》赠别,诗云:“峡路传清警,金舆夹彩旃。还如向姑射,讵比幸甘泉。苑树纷成幄,关榆始委钱。从臣偏宠近,载笔幔城边。”分别后,二人亦有书信往来。

  元末,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二年(1352年),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负责分兵守安庆,平定红巾军起义。至正十五年(1355年),危素以廉访使的身份前往淮南考察,“当是时,淮东西皆陷,独安庆岿然存”。危素为余阙请功,余阙拜江淮行省参知政事,仍守安庆。其时,安庆孤悬,余阙随时有可能牺牲,而朝廷忙于内乱,自顾不暇。因此,危素劝余阙弃守安庆转入内廷,然而余阙以“国步危蹙辞不往”,最终成全忠节。

  与危素托交深契者,远不止上文中所列的诸君子。比如,康里人巎巎,字子山,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对危素的书法造诣有很深影响。明人解缙在《书学源流详说》提及,“子山在南台时,临川危太朴、饶介之得其授传”。后来,危素书学有成,他的墨迹至今仍为民间竞藏。

  从躬耕金溪到入职清要,从云林山水到金陵风华,危素一生交游广泛。与其交好的文人中,既有汉族名家硕儒,也不乏蒙古、色目知识精英。他们的交往不仅体现出多民族士人融入中原文化的现象,也体现出士人圈的民族多样性。各民族士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吸纳其他民族文化元素,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增进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古代士人的交游经历,发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族志文献关于元明时期民族交融与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9CMZ004)阶段性成果】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