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北疆绽放——黑龙江省黑河市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臧丽 韩玉杰 发布日期:2022-09-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黑河,地处祖国边陲,被人们形象地称作祖国的“北大门”;这里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市隔江相望,是连接中俄的纽带,被誉为“欧亚之窗”;这里长期居住着汉族、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44个民族,128.6万人,是一颗镶嵌在祖国边境线上的明珠。

  党的十八大以来,黑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从“撮罗子”到安居“砖瓦房”的幸福守望

  黑河是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走出深山,建村定居,迎接“新生”……从此,他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风餐露宿的游猎生活,到发展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扩展旅游餐饮;从住在便于迁徙的简陋“撮罗子”,到住进家电齐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从骑马穿行于昔日的林间小道,到驾车奔驰在平坦开阔的水泥公路……如今的鄂伦春族走进了幸福生活的新时代,美丽家园成为了游客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宜居宜业、文明富足的新农村。

  “1944年我出生在深山老林,跟着父母漂泊不定、风餐露宿,多亏有了共产党,我们鄂伦春才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着56年党龄的老党员吴福兴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条件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房屋坚固明亮,水电网都通,设施齐全,坚定了他跟党走的决心。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建成了民俗旅游区。

  喝一碗醇香的下马酒,唱一首热情的迎宾曲,每年盛夏,当地各族群众与游客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欢度民族传统节日——古伦木沓节。游客们亲身感受鄂伦春族勤劳勇敢、热情奔放的民俗风情,体验射箭、骑马等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欣赏口弦琴、原生态歌舞表演。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黑河市因地制宜,通过“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村民种植中药材,让自家闲置的院落“绿起来”,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村党支部书记关春英说:“去年全村有31家农户种植了赤芍,今年村里又和企业深度合作,更多农户参与种植,每年每亩可增收5000元左右。”

  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做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乡长莫金迪介绍,全乡现有高标准农田2.2万亩,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联合收割机48台;农田基础建设机械900余台;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5%。“去年我们乡经济总收入达到3908.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莫金迪说。

  在党的政策和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各级党组织、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鄂伦春族一步走上了健康富裕的发展道路,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成为黑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缩影。

 

  ——从“边陲小镇”到蝶变“魅力城市”的发展跨越

  兴安山下,界江之畔,松涛莽莽,黑水汤汤。一百年前,这里曾经被称为“万国商埠”。今天,这里是一座崛起之城,兴边富民热潮涌动。这就是黑河——一个有着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正蓄积力量跑出跨跃发展“加速度”的中俄边境城市。

  1987年9月2日,当CT510号驳船停靠在黑河码头,清亮的汽笛声划破了平静的天际——黑河,在全国沿边地区率先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

  从最初的易货贸易到如今的互联互通,数十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一座边陲小城实现了美丽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全省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中国(黑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省兴边富民试点市等“三区一市”重大政策相继落地,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迈上了自贸聚势、开放开发、创新驱动、能级提升、加速赶超、全面振兴的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黑河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累计超过200亿元,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9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增幅均位于全省前列。黑河成为全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市,引进超亿元项目108个;成功承办第三届全省旅发大会,荣获“全域旅游创建典范城市”;寒区汽车测试量占全国80%以上,寒区试车产业入选新华社民族工程品牌;三年内实施省市百大项目322个,总投资660亿元。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俄气从黑河首站进入国门。

  2022年6月10日,连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边境的黑龙江大桥正式通车。

  据黑河市口岸办领导介绍,黑河口岸是我国与俄罗斯边境水路口岸中运输距离最短、通过能力最强的口岸。但是受季节变化影响,原来运输方式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在流水期运用气垫船,在冰封期用浮箱固冰通道,全年仅有240天运行。黑龙江大桥开通后,黑河口岸实现真正一年365天四季通关。

  今天的黑河是幸福之城,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全力打造建设边境区域中心城市,“三供三治”等一批市政工程如期竣工,黑龙江大桥公园、瑷珲—腾冲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等成为黑河新地标。北黑铁路升级改造、五汤公路改扩建、市卫生健康中心和“三馆一中心”等民生项目加快推进。边境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引进各类人才6200余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如今的黑河,满眼皆风景、处处是画卷。黑河将围绕打造国家“五大安全”重要承载区、边境区域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实践引领区、我国沿边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创新发展平台、面向俄远东及东北亚重要国家物流枢纽的发展定位,团结凝聚边疆各族儿女智慧力量,奋力谱写富裕开放美丽幸福文明的现代化黑河建设新篇章。

 

  ——从“民族风”到奏起“交响曲”的多彩绽放

  阳光明媚,绿树成萌,省级鄂伦春摩苏昆传承人杜贵良正在传授传统的说唱技艺,悠扬的口弦琴伴着深情的说唱,鄂伦春族人民用最原始的表达方式、最深切的感激之情,唱出今天的幸福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在黑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黑河市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族传统手工艺等优秀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33项、市级54项,培育出国家、省市非遗项目传承人70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说:“我要把鄂伦春狍皮技艺的技巧和精髓传授给年轻人,用民族手工作品展现历史,让群众深刻感受到是党的正确领导和民族政策的关怀,才有了鄂伦春群众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黑河市文广旅局科长徐颖说,我们坚持把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做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深入宣讲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讲好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之相交在于民之相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0年,黑河以中俄文化商品展销、文化贸易洽谈为主线,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为载体,成功举办了首届中俄文化大集,至今已举办了十二届。历经十余载精心培育,中俄文化大集的影响力已扩展至两国86个省州(共和国)和地市县级市,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对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加强各领域合作,世代睦邻友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宽广美丽的黑龙江畔,黑河各族人民在这里幸福生活,手足相亲、同舟共济,让兴边、固边、富边、睦边、强边,共同团结奋进的故事汇成一支支动人的歌,世代传唱,经久不衰……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