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历史文化的现实意义
来源:光明日报 欧阳坚 发布日期:2022-09-2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影响。研究秦早期历史文化,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需要。

  秦人形成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据史料和文物考证,从商末开始,有一支姓嬴的族群从今天的山东经过河南、陕西等地,逐步向西迁移,到达如今的甘肃天水一带。因为善于养马,曾为商王驾车,“遂世有功”而成为诸侯。史料记载,当地陇山以西的人被称为秦人,而嬴姓的秦人后来成为秦人中的贵族。他们与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汉、狄羌、西戎等族群交流交融,形成了秦人新的族群。经考古发现,早期的秦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甘肃东南部的渭河流域和西汉水流域。

  秦人在从甘肃形成、建国、独霸西戎,到东出陕西、向六国进军的过程中,积极整合、借鉴、吸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形成了以“华夏一体”“一同天下”“天下大统”等为特征的天下观,并将这一天下观运用于政治实践,从而促进了秦国崛起和完成统一,创建了维护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一整套国家制度、运行模式和文化形态,为构建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奠定了文化根基,进而使维护国家统一成为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国人始终不变的共识。

  秦朝开创了大一统的国家。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周王室封为诸侯,并赐予今天陇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允许与列国“通使聘享之礼”,从此成为诸侯国。秦人通过连续多年与狄羌、西戎等的交战、融合,收编了不少“周余民”,使经济文化和国力迅速发展,秦国开始在甘肃东南部发展壮大。近年来在甘肃省礼县发现的四角坪遗址,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秦人建国后王族祭天的地方。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人无论如何迁徙、怎样发展、遭受多大挫折,但实现“大一统”、建“万世之业”的目标从未改变,历经38代,初心不改,接续奋斗,开创的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制度,被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奉为圭臬,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六国后,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以及土地国有制、新开土地私人占有合法化等一系列新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国“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此,大一统成为维系以后任何一个朝代合法性的基础,不论政权更替或遭到外来入侵,国家不能散、民族不能分,始终是统治者和民众为之奋斗的目标,祖国统一始终是每个中国人的夙愿。

  秦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从东面来的嬴秦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继承商周文化理念的同时,积极与当地的狄羌、西戎和巴蜀等族群通婚、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开放包容的进取精神、尚武坚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观念、上下一心的团队意识、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质。正是由于秦人这些宝贵的意志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才使他们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统一了六国。从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礼县大堡子山、清水县李崖、张家川县马家塬等遗址出土的大量礼器、乐器、兵器、生产生活用品等文物来看,当时的秦人在文化传承上,既有商周的文化特质,又有狄羌、西戎等土著文化的特点,同时吸收了巴蜀、楚国文化。这与史料记载的“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等相吻合,表明秦人在甘肃时期,其文化形态、价值理念已基本成型。

  循着秦人西迁、崛起、建国、东出、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奋斗历程,可以看出,一部秦人发展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融、多区域文化交流演进的历史。秦统一全国的过程,也是融合汉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关系的过程,以及加速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让不同地方的各个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认同,有了持续不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2000多年来虽有一时的分裂,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始终没有分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秦朝发端、逐步形成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量史料记载、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均已证明,甘肃是秦人、秦国、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秦兴起的地方。秦人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秦人早期在甘肃的活动又是研究秦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在这方面研究中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此,建议相关方面将秦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国家层面有计划地组织多学科专家对秦历史文化遗址、文物、文献等持续开展更加系统的调查、发掘和整理工作,推动形成更多研究成果。

  (作者系甘肃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