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在地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黄海德 发布日期:2022-11-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明清以来,由于社会频繁动乱和民众生存需要的多方面因素,我国大量沿海民众陆续移民东南亚,随之也将我国的道教和民间信仰传播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东南亚各地的华人道教宫观和民间信仰场所,大都是早期移民或移民后裔的信众所倡立创建的,著名者有马来西亚的青云岩、槟城大伯公庙、北海斗母宫、美里三清观,新加坡的韭菜芭城隍庙、道教三清宫、凤山寺、天后宫等。

  产生于中国的本土道教和民间信仰在传播并移植至东南亚的域外环境之后,既与原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内在传承关系,又与所在异域文化发生交流融合。

  清末民初移民东南亚的华人大多是沿海地带的民众,他们“闯南洋”创业谋生,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寄托均需要“神灵”的存在,以求平安和保佑。早期华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大多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如保佑航海平安的“天后娘娘”(妈祖),治病救人的“保生大帝”,忠义千秋、解人危难的“关圣帝君”等。华人在他们居住的社区甚至家中供奉神灵,一方面祈求福佑免除灾祸,另一方面也借此寄托他们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东南亚华人道教文化的内容尽管来源各异,多有衍变,既有来自道教教义的直接继承,也有民间信仰融入的成分,此外还有其所在地的宗教信仰内容,可谓杂糅丰富。然而,其经典教义、斋醮科仪与神灵信仰等主体方面,都与中国的道教文化一脉相承,即“万变不离其宗”。现在,许多东南亚道教宫观使用的经文如《玉皇经》《三官经》《地母经》《清静经》《太上感应篇》《关帝明圣真经》等,都是中国道教信众使用的经书;其采用的道教斋醮科仪,也大多来自于中国大陆或台湾地区的传承;奉祀的神灵也是从中国大陆分香而来的。

  早期的海外移民大多始于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带,因此,早期华人的宗教信仰大多同这些地区所信奉的地域性神灵有关系。妈祖是福建莆田地区所信奉的海洋女神。莆田在宋代太平兴国以前属泉州府管辖,因此妈祖被视为广义的泉州地区民众信奉的神灵,而生活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泉州华人早在清代中期就建有慈惠宫,奉祀妈祖。福建地区的另一神灵“广泽尊王”传说曾在南安生活,故在诗山建有凤山寺进行祭祀;移民到新加坡的南安华人在19世纪后期就在当地建立了名称相同的凤山寺,祭祀广泽尊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建立的广泽尊王庙,也大多同南安的华人有关。

  现在,东南亚的道教宫观之中,常常既供奉道教“三清”尊神,又有儒教的孔子的神位,还有佛教的观音菩萨,民间信仰的各种神灵为数更多。华人宗教信仰的包容性,对于华人与东南亚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

  东南亚华人宗教在继承原有传统文化的同时,尝试适应所在国的社会环境,实行“在地化”。道教在19世纪传入新加坡后,曾经在华人宗教中居于首位。但在20世纪后半期,老年信众减少,信道人数几乎锐减五成,道教信徒素质下降。面对道教信仰的严重危机,新加坡三清道教会于1989年发起组织新加坡道教总会,同年10月向政府申请注册获得批准,次年2月正式成立“新加坡道教总会”。总会提出了“宗教和谐,种族互信”的口号,经常参加各类有益社会的社团活动,增强与其他宗教的交流和合作,并派代表参加政府组织召开的“各族互信团”,提请加入新加坡九大宗教组成的“宗教联谊会”。新加坡道教界的这些行动,正是为争取自身生存,贯彻“尊重现实,服务社会”的宗旨,适应所在国的社会环境,积极实行宗教“在地化”所采取的措施和行为。新加坡道教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形象,扩大了道教的影响,获得了新加坡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政府的正式认可。

  [本文为作者在10月23日召开的第11届东南亚宗教研究高端论坛(2022)上的发言,有删改。作者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国民族报》(2022年11月8日 7版)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zjnews_mzb@163.com

(编辑:石建杭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巩固加深“黄金纽带”友好关系
  • 宗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人物
  •  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宗教领袖对话”分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