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小红 发布日期:2022-11-2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在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北方民族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科研体系和教育体系,积累了一些典型经验。

  坚持高位推进,完善工作体系

  北方民族大学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等机构,构建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具体指导、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各单位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出台《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关于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持续、高效、稳步推进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精品项目建设。如,利用教学楼大厅、楼梯、走廊等空间,布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建设集彰显定位、形象展示、功能载体、文化浸润、舆论宣传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心,营造沉浸式宣传教育氛围;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长廊,打造文化景观;在媒体平台推出理论、访谈、实践、故事等各种形式的专题,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从统筹谋划到落地见效,北方民族大学多维度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完善组织结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方位引导各族师生增强“五个认同”,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聚焦主线,优化科研体系

  北方民族大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方法和现实问题,整合优化民族学、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史等学科和教师资源,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研究团队和培育基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建设和完善科研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在民族学博士点、硕士点下分别设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整合校内外研究力量,设置专项课题,进行集中攻关研究;与银川市委统战部、市民委合作共建宁夏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中心;加强课题立项,大力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活动,聚焦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攻关,产出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咨询成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学校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等,开设“中华文化大讲堂”,围绕中华典籍、中华民族精神等主题,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积极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长效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坚持培根铸魂,丰富教育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与课程建设,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坚持领导干部“人人能讲思政课、个个会讲新思想”,成立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员、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员等学生骨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旗帜——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时代”“石榴花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思政课,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校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设《中华文化导论》课程,编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文化导论》《国家安全教育》等校本讲义,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在已有的本科生通识必修课基础上,设立校级重大教改项目,探索建设本、硕、博一体化课程和教育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学校着力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培育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捍卫者。与多家单位合作,主动对接和服务宁夏“六新六优六特”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师生积极投身民族地区建设,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