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蕴藏的中华文化密码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陈育宁 发布日期:2022-12-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贺兰山东麓、银川市西侧,有一处背山面水、规模宏大的陵园遗址,这就是党项人建立的地方政权西夏(1038年-1227年)的帝王陵园遗址,称西夏陵。历经岁月风蚀,这座近千年的陵园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中的废墟,但它硕大的架构和众多的遗迹文物仍呈现出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陵寝制度的体现

  建立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的帝王思想、等级观念以及统治阶级的宇宙观、人生观等。秦汉奠定了帝王陵寝制度的基础,唐宋时期更为成熟,其选址、布局、建筑形制、陪葬制度等一整套规范趋于完善。西夏陵的出现,正是以唐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为文化背景的。公元8世纪,作为游牧民族的党项人从西部边陲移居陕北直至占领河西走廊、银川平原,用了200多年的时间近距离地接触并吸收中原文化。中原封建王朝统治制度是他们接受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封建帝王的陵寝制度。西夏太宗李德明在主政建兴庆府时,与中原王朝一样,同时选址规划兴建帝王陵园。李德明承袭了中原地区堪舆择地营造建筑的传统,将其父李继迁安葬于贺兰山东麓背山面水“龙恩之祥”的地方。西夏自开国至灭亡,诸帝均视修建帝王陵寝为国之大事,从未中断。

  西夏陵遗址内分布着9座帝陵和270余座陪葬墓,和中原王朝的皇家陵园一样,整个陵园是一个整体,每座帝陵的建制和构成基本上是统一的,规模大小略有不同。每座帝陵遗址建筑残存有喻示茔域的夯土角、阙台、碑亭台基遗址,有月城、陵城、门阙、石象生基址;陵城范围内有门阙、城墙、碑亭、角阙,献殿台基及墓道、包砖台基遗址;出土文物有西夏文和汉文残碑、鎏金铜牛、大石马、铁狗、丝织物残片及许多精美建筑构件和艺术品等。大量的陪葬墓及出土的珍贵陪葬器物,都显示着帝王尊贵的身份和逝世后仍然至高无上的地位。帝王陵寝是官式建筑中最高级别的代表,体现着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和不可逾越的建筑伦理,与中原王朝一脉相承。

西夏陵三号陵展示了帝陵完整形制。新华社发

  对中原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明代纂修的《嘉靖宁夏新志》称,西夏陵“仿宋陵而作”。西夏陵各建筑群体的布局,传承了中原传统庭院封闭式、以中轴线为中心自南向北对称布局的形制。月城门阙、陵城南门屋、门阙、献殿、北门屋在中轴线上,虽然陵塔、墓穴、墓道略偏西,但总体上仍居中间位置。单体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角台布于四角,陵城前神道两侧布局碑亭、阙台,城墙围合成封闭式院落,门阙、角阙居中,东西墙侧门对称布局。从遗迹及出土建筑构件看,重要的单体建筑传承了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大屋顶殿式建筑风格,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有殿、堂、阙、塔、城、楼、亭、门、地宫、陵塔等。其建筑工程技法及结构,与宋朝编纂的《营造法式》所述建筑规范要求相一致。

  陵园中的城垣墙体、亭殿台基、楼阙墩台、陵塔台体等均为夯土所筑,内以栣木为骨,部分夯土基址外包以砖面。建筑体是以梁柱承重、以瓦覆盖的大屋顶,正脊有硕大的琉璃和灰陶鸱吻装饰,梁头饰套兽及各式琉璃神兽,檐部饰以瓦当、滴水,殿堂以砖铺地等。这些构件和装饰体现了唐宋的建筑传统,实证当时中原地区成熟的建筑工程技术在西夏陵建筑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并达到了很高水平。

  对佛教文化艺术的吸收

  传统陵台多为墓穴的土冢,而西夏陵的陵台为夯土实心塔式建筑。陵塔是西夏陵园中最高大的建筑体,为礼佛的象征物,采用西夏传统建筑层层夯土呈级、外筑密檐的方法营建而成。佛塔建于陵园,体现出帝王葬制与佛家瘗葬仪轨的契合。从西夏陵遗存的建筑构件看,有许多体现佛教艺术的神兽形象,例如,迦陵频伽、海狮、摩羯、四足兽(鳌)、琉璃鸽等,都是按佛经中的描示给予造型。三号陵出土了很多种类的莲花纹方砖,莲花图案只在佛殿等高等级官式建筑中采用。

  西夏崇尚佛教,境内塔寺林立,僧人众多。西夏统治者大量翻译刻印佛经,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有佛教的烙印。而这一时期正是佛教在中原地区走向衰落的时期,西夏大兴佛教,对于推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意义重大。西夏陵建筑所表现的佛教文化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标志。

  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的见证

  在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党项人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性格,善于吸收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同时也力求表现和突出自身的风格。西夏陵出土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的碑文,仿汉字而造的西夏文在碑文中大量使用。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铜牛既是中原铸造工艺的艺术品,也反映出西夏百姓从事畜牧业的日常生活。      

  西夏陵先后出土的十余件人像碑座,是具有鲜明的党项文化特征的标志性建筑构件。其造型反映出党项人对祖先的崇拜和佛教中对护法力士的崇拜,体现了党项人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意识,表现出雄健的精神。西夏陵陵塔为八角形密檐实心塔,既不同于藏传佛教的覆钵式佛塔,也不同于汉传佛教的楼阁式佛塔,是西夏对陵台建筑的一种创新。

  此外,西夏陵还借鉴了其他民族的建筑技巧。西夏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西夏陵出现了圆柱形阙台、圆形碑亭、圆形攒尖顶等中亚、西亚的建筑元素。建筑构件迦陵频伽的艺术造型也受到丝绸之路另一端拜占庭艺术的影响。

  西夏陵宏大的遗址及出土的大量文物反映出西夏文化内涵丰富,在全面吸收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包括党项文化在内的多民族文化,以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各民族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辐射滋养了各民族文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文化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为主要基因,交融互鉴,共同性越来越多。西夏陵所呈现的诸多特征,实证了中华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

  (作者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首席专家)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