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郭玉坤 发布日期:2023-02-14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新征程上,高校要以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高校“打开门”办学、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提供了重大机遇,为高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重塑校企关系、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新平台。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应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聚焦制造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战略,面向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需求,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和科研优势,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要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多主体共赢。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高效整合各方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推进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围绕国家和地方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突出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切实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建设、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高校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要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工科与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融合发展,紧密对接产业链,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与产业和市场的有机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发展。要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市场洞察力、技术实力、研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把握行业和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推动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新专业,探索本科专业创新发展的建设路径。同时,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促进学生就业等工作。推进与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资源积极开展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促进专业认证与创业就业资格认证协调联动,提高专业建设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之一就是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要鼓励高校和企业整合资源,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共建技术创新和转化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实现高校知识溢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积极互动,发挥产学研合作示范影响,更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在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政治引领,厚植爱国情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积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