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沧源县老支书团队:身在边疆心向党
来源:中国民族报 肖江 关汪武 王云东 发布日期:2023-05-2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初夏,走进“山水如画、绿意盎然”的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广场上的一块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信中说,“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当地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在这里,有一个老支书团队,平均年龄73.5岁,有的在党50多年,他们退岗不退党,离任不离责,在守边固边兴边中默默奉献。

  佤族谚语“一棵竹子不成棚,一个家庭不成寨……”道出了佤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在任时,老支书们心系群众的冷暖困苦,带头维护民族团结、抓好农业生产。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带领群众修公路、挖水沟、开梯田、搞种植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收入。

  “村民们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帕浪村老支书三木嘎说。他从1984年到200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年来,他发动群众修路、种茶叶,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村民们用上了亮堂堂的灯、干干净净的自来水。

  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在任时带领群众挖沟渠,不小心被滚石压伤了右脚,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必须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他说。

  老支书们从小受到先辈“为国守边、维护团结”的精神熏陶,卸任后依然积极践行“守边有我、稳边有我、强边有我”的信条,秉持“佤汉傣是一家人,九老九代不丢伴”的理念,促进边疆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共处。

  下班老村老支书胡赛金经常向群众讲:“党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过去我们阿佤人民的日子过得很艰苦,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战后,阿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支书们写信向总书记报告阿佤山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体现了云南边疆各族儿女感恩党中央、感谢总书记的共同心声。

  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老支书们每周轮流到总书记回信精神宣讲站值班宣讲,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和总书记回信精神1300多场次,听众达20多万人次。如今,老支书们已经成为沧源的一张闪亮“名片”。

  老支书陈忠华只要有时间,就跟着联防队去巡边。从159号界碑到160号界碑,21公里的边界线,陈忠华已经走了40多年。“守好边,是为了我们的小家,更是为了国家。我们不仅要带领群众发展致富,更要守护好国家的每一寸土地。”他说。

  如今,“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这样的标语,在阿佤山随处可见。“长期以来,佤山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因深深植根于血液。未来,我们将继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陈忠华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