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华|儿童启蒙学什么?古人这样做!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徐勇 发布日期:2023-06-0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图片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和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鲁迅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是什么样的?

  从“孟母三迁”到“画荻教子”,从“慈母多败儿”到“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古往今来的中国家长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儿童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阵乌鸦噪晚风,诸生齐逞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

  就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这是清代郭臣尧的《村学诗》。诗中描绘了傍晚即将放学的学堂里,孩子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大声朗读课文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教学场景,也生动呈现了古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儿童学习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传统启蒙教育被称之为“蒙学”。蒙学这个词,出自清朝末年的孙诒让,是一个较晚才出现的词汇。

  但中国传统启蒙教育兴起得很早。夏商周时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意思是要兴办“庠”“序”“学”“校”来教育人民。夏代称学校为“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学”这个名称,三代都如此称呼。

  商朝时,出现按照年龄分阶段教学的方法。西周时,为贵族子弟设立“孺子室”,这是最早的幼儿园雏形,表明早至周朝就有了蒙学。

  

  ▲随着“国学热”的出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再次“融”为一体。上海小学举行“开笔礼”,为儿童启蒙教育“破蒙”。(中新网发 张亨伟 摄)

  蒙书是蒙学的教学用书,也称为蒙养书、小儿书、村书、字书。蒙书的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方便诵读和记忆,有的还配以图画,形象生动。

 

  ▲《新编对相四言》是一本图文对应的蒙学图书,类似于现在的看图识字。收藏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蒙学以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蒙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蒙书,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基础读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育人要学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教育人需行善。“知足常足,终身不辱”,教育人要知足。“信使可覆,器欲难量”教育人要以诚为本……

  就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来说,蒙书比经典文献,更生动、更真实。

 

  古代儿童在启蒙阶段主要学什么呢?

  不同历史时期,儿童接受启蒙教育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延续性、共同性的内容,当然也会因革损益、与时俱进。隋唐以前主要是识字,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主要学习包括历史、诗歌、百科等在内的各种知识,元明清时期主要学习伦理道德。

  识字是启蒙教育最为基础的工作,没有一定的识字量,读书就难以开展。在启蒙教育之初,让儿童集中地认识一两千个字,是传统启蒙教育的普遍做法。

  在隋唐以前,所有的蒙书,无一例外都是识字读物。

  《史籀篇》是可考的我国最早的蒙书。这部书早已佚失,有关它的书名、作者、成书时代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都一致认为它是“字书之祖”,是周朝时的史官教儿童的识字读本。

 

  ▲出土于居延汉塞的刻有《急就篇》的木简。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急就篇》是西汉时期的儿童识字课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其中罗列各种名物的名称,分别布居,不相混杂。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蒙书。从编写的目的来看,实际上是习字材料。该书从王羲之的字中选拓出不重复的1000个字,分为250句,每句4字,语义连贯,形式整齐。它流传开来之后,被普遍用作识字教材。在敦煌文献中,《千字文》的写本有近50个,并有不少是儿童习字作业的写卷,可见其兼具识字、习字功用。

 

  ▲敦煌《千字文七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为适应科举考试需要,各类知识教育成为启蒙教育的重点。

  《急就篇》《千字文》等识字类蒙书,依然被广泛运用。人们还新编了很多有特色的识字读本,如《俗务要名林》《碎金》《开蒙要训》等。《百家姓》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它单纯罗列姓氏,任意排比,在后世广为流传。

  还有《咏史诗》《叙古千文》《蒙求》《史学提要》等历史类蒙书;《神童诗》《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等诗歌类的蒙书;《步天歌》《发蒙算经》《历代名医蒙求》《名物蒙求》《小学绀珠》等百科知识类蒙书。

  朱熹和他的弟子们,用儿童启蒙可以接受的形式普及理学,编写了诸如《训蒙绝句》《经学启蒙》《训蒙理诗》《毓蒙明训》《性理字训》等读物。

  《三字经》虽然成书于元朝初年,但出自于宋朝遗民,可算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三字经》是一篇劝学文献,以劝导人们向学读书为宗旨,强调学习的必要,还指出学习的具体内容,用大量的篇幅说明要学算数、经典、历史、百科知识等,还例举了许多历史上的勤学故事。《三字经》以知识传授为主,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元明清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教育,这与朱熹的主张和倡导有关。

  我国传统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小学和大学的分界根据的是年龄:“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朱熹别具一格,根据教学内容将二者区别开来,小学“教之以事”;进入大学以后,则“教之以理”。

  他认为,一个接受启蒙教育的儿童,只要按照要求,依照规范,哪怕是“依样画葫芦”地把事亲敬长、待人接物的具体事宜掌握了,就能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模铸了一个“圣贤”的坯璞,完成启蒙教育的使命。

  从元代开始,朱熹的学说是居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想,也是具有权威性质的官方哲学。在这种情势下,他有关启蒙教育使命的论述,在启蒙教育中得到具体落实。《弟子规》一类的蒙书,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成了儿童主要的学习内容。

  ▲5月25日,在宁夏西夏王陵景区的西夏历史文化研学体验中心内,学生们亲身体验西夏木活字印刷术的排版、印刷等技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新网发 于晶 摄)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蒙学及蒙书,潜藏着时代的文化秘密,体现着时代的性格和气质,其内容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我们今日有历史的眼光,发掘提炼其中的优秀文化,吸收借鉴合理先进的东西,让传统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创新。

 

  作者简介:

 

  徐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监制|杨新华

  统筹|康坤全 刘佳

  责编|刘娴

  审核|蓝希峰

  采写|刘渝西

  制作|胡琪

 

 

 

(编辑:程艳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