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州引导年轻干部扎根基层——干部长才干 群众得实惠 乡村添活力丨奋斗者之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芳莲 周文美 刘炳金 发布日期:2023-06-16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一个石榴团啰啰,石榴籽籽紧挨着,不分大小与红白,一颗抱着另一颗。竹子成林在山坡,风吹雨打不退缩,你的根连着我的根,再大的风雨挺立着……”今年4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童声合唱《石榴籽籽心连心》,唱出了各族同胞的团结奋进,唱出了“石榴红”味道的透心甜蜜,唱出了边陲儿女今日的幸福美好生活,也唱出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近年来,西双版纳立足多民族共居州情,充分发挥选调生群体攻坚克难、领富带富能力,引导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当好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贡献青春力量。

  用心用情 “外来客”变成“贴心人”

  “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能够独立承担接待讲解等工作,感觉自己突然就长大了。”谈起这两年的工作体验,2021届选调生鲁茜元感慨地说。

  鲁茜元(右)到村民家中入户走访。

  鲁茜元是云南普洱人,2022年起到景洪市普文镇曼飞龙村担任驻村干部。初来乍到,她到村民家里核实信息,却时不时吃到“闭门羹”。“可能是人家听不懂我文绉绉地讲政策,也可能是村民对我这个‘生脸’不信任。”她说,有的村民会不耐烦地打断询问,撂下一句“家里的情况就那样了,没有什么可核实的了”。

  为破解困境,鲁茜元认真向村干部、老党员学习工作方法和经验。经过引导,她主动学说方言土语,常常和村民们围在一起聊家常、做农活。渐渐地,她融入了曼飞龙村,从“外来客”变成“贴心人”,成为村民口中“我们的小鲁”。

  一次,鲁茜元在曼院村小组和大家聊家常,有村民提起别的村子有活动场地,羡慕地说:“我们要是也有院坝,可以跳舞、打球就好啦!”了解到群众期盼,鲁茜元认真撰写项目申报书,积极申请云南省彩票专项公益金资助基层文体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鲁茜元报出的申报书争取到3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曼院村小组里建起了崭新的篮球场,村民们健身、跳舞有了好去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这个女娃不错,能吃苦,能为大家办实事!”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鲁茜元的付出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为老百姓干实事谋福利的过程中,年轻干部逐渐褪去青涩和稚嫩,收获了沉甸甸的成长。

  勇挑重担 为群众破解“急难愁盼”

  2022年11月,勐海县勐往村种植的冬早西瓜收获正当时。但受疫情影响,与瓜农合作的外地客商未能按时上门收购,导致50多吨西瓜滞销。

  了解到瓜农的困境,2020届选调生玉涛温第一时间向乡政府报告:“我亲眼看着村民们把瓜苗种下,白天到地里施肥,半夜到地里看瓜……”她说,西瓜躺在地里卖不出去,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迫不及待想为村民做些事。

  玉涛温帮助村民装运西瓜。

  玉涛温是一名“95后”党员,当时是勐往村的驻村干部。她带领驻村工作队驾车到景洪市、勐海县的超市、水果店“跑市场”,同时积极与县乡村振兴局、县农业农村局联系,争取为西瓜找到好销路。

  一时间,驻村工作队员的朋友圈里都是大家的“吆喝”。“我把西瓜滞销的情况发到朋友圈以后,大家纷纷转发,都在帮村民卖西瓜。”玉涛温说,在各级部门的联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西瓜迅速打开了销路。除了线下门店,玉涛温还在线上建起拼单群,拓宽销售渠道。短短3天,西瓜累计销售额达5万余元,为瓜农解了燃眉之急。

  “多亏了涛温的帮助,西瓜终于卖出去喽,可以睡个好觉了!”瓜农岩腊嫩高兴地说。

  西瓜卖完后,玉涛温打开了新思路,主动联系勐海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通过抖音商城、淘宝等电商的直播平台,为村民售卖农特产品开辟“新天地”。

  基层驻村干部是党群联结的重要一环,是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执行者。“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驻村干部的职责所在。勇挑重担、勇闯新路,是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使命担当。”玉涛温表示,作为驻村干部,要带好头、铺好路,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敢想肯干 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2013年大学毕业后,张何灵成为一名选调生,投身祖国边疆建设。2021年初,张何灵就任勐海县勐阿镇镇长,一些质疑声传来:“镇上来了个‘娃娃领导’,你们听说了吗?”“这么年轻,怕是搞不成吧”……

  张何灵(左)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特色产业情况。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张何灵在多年基层锻炼中学到的工作办法。为了摸清乡情、搞准家底,刚刚上任的张何灵在3个月内走遍了全镇7个行政村的各个村民小组。

  “纳京村一农户家中独子到边境一线支援强边固防工作,眼下甘蔗收割在即,缺少劳动力”“纳丙村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不高,茶农不愿意出售,有滞销风险”……翻开张何灵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的困难、需求和期盼。

  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经过细致调研和反复论证,张何灵和班子成员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持续夯实产业支撑,以茶强村、点“砂”成金,共同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建设拉祜特色康养示范园、特色农业综合示范园、田园综合体示范园,为7个村集体每年增收60万元。两年来,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甘蔗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6129元、茶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4600余元;300余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群众户均年增收3万元;由班子动员引导群众种植的800余亩百香果,平均每亩创收1.8万元。

  十年弹指一挥间。把最美的十年青春献给基层的张何灵,如今已成长为勐阿镇党委书记。再提起他时,勐阿镇的干部群众异口同声:“人家可不是‘娃娃兵’,是‘领头雁’呢!”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近年来,西双版纳州采取“教育引导+实践锻炼”的育苗方式,坚持将选调生放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锻炼,充分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重点任务,让年轻干部在融入基层中坚定初心、在服务群众中践行使命、在真抓实干中增强本领。同时,通过建立选调生“一人一档”成长档案,将任职经历、锻炼过程、成长感悟等信息纳入其中,为选调生精准画好个人“画像”。

  “对于经过锻炼、条件比较成熟的选调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大胆任用。”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公务员局局长游云表示。据了解,截至目前,有19名选调生通过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等方式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23名选调生晋升职级,38名交流到重要岗位重要部门使用。

  (本文配图均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提供)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