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南京地名中的文化记忆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杨应奇 发布日期:2023-07-11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地名,承载着大量历史记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行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就如同徜徉在六朝古都两千多年的时光长河里,每一条街名几乎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巷子几乎都有美丽的传说。朱自清曾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南京是我国东部较为典型的多民族共居的城市,地名中也留存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记忆。

  从皮市街到七家湾

  中华各民族因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享着“舌尖上的美味”。

  南京老城南,曾经是我国保留历史街巷和传统民俗最好的区域之一,其中评事街又最具代表性,可谓“一条评事街,半部城南史”。评事街南起升州路,北至建邺路(笪桥),长500多米,历史悠久,文脉深厚。据文献记载,评事街最早被称为“皮市街”。元朝时期,不少来自北方的牧民在此聚集定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皮毛交易市场,这条街巷就被称为“皮市街”。到了明代,“皮市”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红火,成为南京“九市”之一。后因地方口音转变,“皮市街”渐渐变成了“评事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短暂改名为“立新街”,后又恢复“评事街”之名。

  在南京城南升州路与建邺路之间,有一条小街,名叫七家湾,最早因这里住有七户回族人家得名。在南京人的地理概念中,这里不是一条单纯的巷子,而是泛指以七家湾为核心的回族聚居区。这片聚居区起于唐宋时期,扩大于元朝时期,明初进一步发展,在城南形成扇形地域。到了近代,李荣兴、韩复兴、马祥兴、安乐园、蒋有记、奇芳阁这些南京有名的老字号,都汇集在七家湾附近。南京著名的板鸭、琵琶鸭、盐水鸭、桂花鸭、油鸡、烧鸭等美食品牌,尤其是桂花鸭,最早大多出自七家湾回族厨师之手。

  南京还有一个地方叫萨家湾,原名三家湾,因为路有三个转弯而得名,后因萨姓人家居住于此,遂称萨家湾。在元代,“萨”主要是西域色目人的姓氏,萨家湾的居民多来自西域,因做官或经商,定居在这里。

  从柳树湾到蓝旗街

  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既有许多迁徙而来的少数民族,也有从这里迁徙到民族地区的百姓。

  南京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与清代八旗驻扎有关的地名,如上三旗、上五旗、下五旗。上三旗位于玄武区玄武湖街道中部,相传清初八旗兵中三旗营地驻扎于此;上五旗位于紫金山东北部、环陵路东侧,下五旗位于上五旗西北,相传清初八旗兵中五旗营地驻扎于此。

  位于南京御道街东侧的蓝旗街,也与清朝时期的官兵驻扎有关。清朝建立后,大批满族军民移居南京,主要住在大光路一带,蓝旗街因是正蓝旗衙门所在地而得名。蓝旗街在明代叫柳树湾,这一带地处大阳沟河湾处,多植柳树,由此得名。明朝初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被大批迁往云南等边疆地区。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令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率大军三十万出征云南。平定云南后,朱元璋令沐英等数万官兵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边疆,促进发展,沐英在南京广招工匠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这些来自南京的官兵与工匠守卫边疆,发展生产,从此扎下了根。

  “同乡共井”是南京的一个巷名,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西,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这里因有一口千年古井而得名。相传,西晋末年,北方百余万人口衣冠南渡,东晋开国元勋王导为鞭策各民族风雨同舟在此建井。如今,“同乡共井”已成为南京民族团结进步的品牌。

  从锦署到云锦路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生。各民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互鉴融通。

在南京市云锦博物馆,织工在织机上编织云锦。 新华社发

  南京云锦路得名于南京云锦织造工艺。这一工艺已有1600多年历史,其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4700多年丝绸织造史中唯一流传至今,不可被机器取代、凭人的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独特精巧,华贵富丽,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国古代纺织艺术的明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南京云锦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的建康(今南京)经济发达,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当地居民的服饰、饮食也呈现出兼收并蓄的风格。417年,东晋在建康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府——锦署。东晋末年,刘裕灭后秦,将长安的百工迁至建康,其中织锦工匠占很大比例,这些织锦工匠继承和吸收了各民族织锦技艺。北魏时期,纺织工艺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已非常普及,并逐渐与中原地区和江南织造技艺融合。到了元代,统治者喜用真金装点官服,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可以说,南京云锦是南方与北方织锦技艺交融的结晶。

  从西域马草到江南珍馔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农耕文明方面,不仅全国各地互相学习借鉴生产经验,也与世界各地广泛交流。

南京地铁苜蓿园站,传统与现代之美交融。 图片来源:南京地铁

  苜蓿园位于南京紫金山下、中山门外,原是官府专门种植马草苜蓿的地方。汉朝时期,大量马匹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原,作为马草饲料的苜蓿也开始在江南一带种植。据《元史·百官志六·大都留守司》记载,“苜蓿园”还是一种官职,负责种植苜蓿、饲养马匹等事务。明初在紫金山下设立军马养殖基地,种植马草苜蓿的地方选在中山门外,因此有了苜蓿园。如今,苜蓿园已不再种苜蓿,苜蓿也不再是马草,而是走上餐桌,成为时令名菜。

  龙江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一般指北起定淮门大街,南至清凉门大街,东起外秦淮河,西至江东门大街、夹江的区域,是一个统称。明初,郑和曾在龙江港附近建造宝船厂。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曾七下西洋,到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通了海上贸易通道。他不仅把中国丝绸、锦缎、茶叶、瓷器等物品馈赠当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把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带回中国,留下了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地名中留存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标记着漫漫来路,也启迪着未来去路。要深入挖掘地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认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委统战部)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