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的龙门石窟,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览。 新华社发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以下简称《“三交”史料》)编纂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下简称“三交”史)编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今年5月,时任国家民委专职委员、“三交”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孙学玉率调研组赴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对《“三交”史料》编纂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深入高校、博物馆、考古遗址、社区开展实地调研,并与相关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编纂工作推进情况,总结了主要做法和亮点,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2022年3月,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编纂《“三交”史料》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暨南大学立即组织开展相关编纂工作。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三交”史料》编纂工作对于做好“三交”史编纂工程,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基础性作用,将其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抓手,将此项工作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任组长的《“三交”史料》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科学制订编纂工作方案,选拔精干力量组成编纂课题组,高位推动相关工作。
一年多来,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编纂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安徽省已完成辑录史料50余万字,魏晋南北朝段子课题被全国《“三交”史料》编纂工作培训会列入专题讲座内容,安徽大学整合校内学术力量成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目前,安徽初步建立起一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人才队伍。江苏省课题组已基本完成编纂工作的前期准备,系统收集了江苏地区清真寺的碑刻资料,全面、系统地整理了明清时期伊儒会通著作的书目,为编纂工作奠定了基础。河南省7个断代小组的编纂工作均在有序推进,处于“应收尽收”的后期阶段。如,先秦秦汉组基本完成了史料搜集工作,正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史料进行分类;隋唐五代组基本完成洛阳地区出土墓志史料整理,对每一方少数民族墓志中的“三交”史料进行解读,作出注释和考证,并分类归纳;辽宋夏金元组已基本完成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正史中相关史料的辑录,累计100多万字。上述成绩的取得,为《“三交”史料》编纂工作高质量按时完成奠定了扎实基础。
调研发现,各地通过《“三交”史料》编纂工作,更加深刻认识到文物古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开展中华文明起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比如,安徽省博物院负责同志认为,通过参与编纂工作,对于馆藏文物蕴含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有了新认识,下一步将按照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思路对文物进行重新布展,让文物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以上这些新成果、新变化,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必将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主要做法和亮点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在编纂《“三交”史料》过程中,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积极拓展工作思路,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部门协作。三省均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任组长的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省文旅厅、省社会科学院、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成员。定期召开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编纂委员会全体会议,对编纂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研究制订编纂工作方案,详细部署启动准备、史料挖掘整理和甄别选取、史料会审和辑录、终审定稿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各地围绕编纂工作,构建完善各部门协作体制机制,有效打通了省委、省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界线,既推动了工作,又密切了联系,汇聚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合力。
二是注重资源整合。三省充分调动省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参与编纂工作。江苏省通过全省民族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由南京大学牵头成立编纂课题组,依托其多学科优势研究团队力量,形成编纂工作合力。安徽省邀请19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编纂委员会委员,整合省文旅厅、省委党史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和安徽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资源,组成了涵盖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共115人的编纂团队。河南省由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历史研究专家组成7个课题组,各小组负责人均为该时段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三是突出重点特色。三省紧扣“共同性”,坚持“融”的总基调,在筛选史料时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同时注重突出民族交融的地域特色,以地域为线索,既反映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也反映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从多个方面展现不同地区各民族互动交流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独特贡献。江苏省突出“两个维度”:一是突出北方汉族南下后与南方本地居民的融合,如“泰伯奔吴”所反映出的先秦时期江苏地区的早期华夏化特征,以及两晋、两宋之际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后的江南本土化等;二是突出汉族与其他民族相互交融的“涵化”特征,如元代非汉族群体与南方士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族际婚姻状况,以及明清至近代伊儒会通所显示出的文化交融等。河南省发挥出土文献丰富的优势,一方面整理战国竹简和秦汉简牍等出土文物中的“三交”史料;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洛阳地区出土的墓志史料,对每一方少数民族墓志中的“三交”史料进行解读;此外还广泛搜集、查阅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石窟造像碑刻题记,主要有龙门石窟、洛阳周边石窟、巩义石窟等。
四是抓好人才培养。三省在开展《“三交”史料》编纂工作过程中,都特别注意对相关领域专家人才的发现和人才梯队建设,推动相关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省组成的7个编纂课题组中,有很多成员是该时段、该领域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生。安徽省在2022年确定的课题组团队基础上,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又专门从省内各地、各单位挑选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充实到编纂队伍中,日后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力量。
五是做好配套保障。三省以课题立项、划拨经费等形式,对《“三交”史料》编纂工作给予实质性支持。安徽省委宣传部安排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申报,省民委2022年从民族工作专项经费中拨出经费给课题组作为启动经费,省财政厅安排2023年度编纂工作阶段预算。江苏省将编纂工作纳入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进行管理,充分调动编纂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协调省财政厅争取到第一批编纂专项工作经费,并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拨付编纂单位使用。河南省社科规划办将编纂工作列入省级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省财政厅下拨编纂工作经费,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自身职责范围内都对编纂工作给予大力支持。
除了做好上述各项重点工作外,三省还注重抓好问题研究、人员培训、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工作,多措并举、集中力量,推动《“三交”史料》编纂的过程成为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过程、成为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过程、成为培养锻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人才队伍的过程。可以说,以编纂《“三交”史料》为切入口,广泛开展了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研究、大宣传、大练兵。
相关工作建议
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史料编纂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一些跨区域、跨学科文献史料研究还不够系统、协作还不够顺畅;一些出土文献资料比较分散、零碎,搜集分类存在一定难度等。对于上述问题,调研组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凝聚史观共识。由于长期受西方学术力量与话语体系影响,深层“史观”尚未在知识界完全达成共识。建议引导专家学者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深度开展研讨和跨领域合作,深入开展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为相关史籍编纂工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二是加强统筹研究。《“三交”史料》编纂不仅是民族史学一家的工作,而是涉及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建议各地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三交”史料》平台和引导作用,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壁垒,充分吸纳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人才和研究成果,汇聚研究的合力。
三是加大课题支持力度。建议将《“三交”史料》编纂列入相关项目,以此帮助项目组专家更好地筹措经费、组织人员,提高获得感、荣誉感和工作积极性。
四是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还比较薄弱,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建议在《“三交”史料》编纂等相关工作中,广泛挖掘和汇集各领域优秀人才,注重吸纳和锻炼青年学者,给予青年人更多的平台和机会。
五是适时举办专题会或片会。建议针对诸如大运河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一些涉及到多个省市的重大问题,组织相关地区和单位召开专题会或片会,协同开展问题研究,推动实现资料共享。
(编辑:李翠)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