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居家式康养旅游,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基于广西巴马县的实践分析
来源:中国民族报 郝国强 杨彪 兰耿灯 发布日期:2023-07-2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游客在巴马瑶族自治县洞天福地景区游览。 新华社发

  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长寿文化发展康养旅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旅游新模式——居家式康养旅游,吸引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到此康养生活。居家式康养旅游促进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

  互嵌与融入,拓展交往交流交融空间

  住在一起,实现居住空间互嵌。旅游的发展,使多民族共居成为旅游目的地新常态。坡月村是巴马县康养旅游重点村,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家旅馆基本能满足康养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当地人的住宅大多是多层建筑,房主一般住在一层或二层,其他楼层出租给康养人群。居家式康养旅游使游客身份发生了转变,从旅居者变为定居者,从城里人变为村里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康养人群与当地居民彼此嵌入,在共同的社区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玩在一起,实现公共空间融入。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文化互动、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等的重要活动场所。参与公共空间治理,是康养人群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表现,也是康养人群加强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康养人群与当地居民协商沟通,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在巴马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坡月村建设了旅游警务站、旅游诉讼服务站和景区旅游纠纷调解室,完善新型人民调解体系。县司法局选聘了多名懂法律、懂政策的康养人士担任旅游纠纷调解员,建立“大调解”联调工作机制。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处理涉及民族因素问题。另一方面,康养人群之间也加强联系互动。为了在公共空间有序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各文体活动团队共同协商、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升活动场地利用效能。

  互利与互惠,密切经济联系

  互利共赢,共同建设和美家园。旅游业是能够较快拉动人气、吸引人员、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随着巴马县康养旅游知名度的提升,大量康养人群进入坡月村,租房需求量随之增大。当地人意识到出租住房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便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建房。为了解决建房成本问题,一些资金有限的农户除了向银行机构贷款,也会选择与康养人群合作建房。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增加了收入,也降低了康养人群的生活成本。可以说,二者共同建设家园,既提高了生活质量,美化了村容村貌,也留住了“乡愁”,深化了互嵌。

  互惠共生,参与产业升级与旅游业发展。旅游推动了乡村第三产业发展,扩大了乡村经济发展空间,重构了乡村经济发展结构。坡月村通过发展康养旅游,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拓宽了当地农特产品销路,并带动周边村落甚至县市农特产品销售,助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许多农户改变传统生计方式,参与旅游产业链经营或就业,实现了富余劳动力转移。康养人群数量的增多,一方面促进了村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也对外宣传了巴马长寿文化和生态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到此康养旅游,为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共享与共建,厚实文化底蕴

  发展长寿文化。旅游促进人群流动,人群流动促进交往,而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对于巴马县来讲,这种资源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长寿文化。水、地磁、阳光、土壤和空气,是巴马县自然禀赋优势所在,成就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美名。巴马孝道文化、壮族补粮敬老习俗历史悠久,《添补粮歌》在民间已经传唱300余年。2021年,巴马县申报的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补粮敬老习俗源于壮族尊老敬老传统,体现了壮族“命由魂生,魂由粮养”的传统观念,补粮仪式意在让老人的精神粮食得到增补、心理上得到安慰,表达了延年益寿、安然养生的祝愿。巴马县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康养旅游相结合,在景区开展壮族补粮敬老习俗体验活动,推动长寿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建设社区文化。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既需要一个转化过程,也离不开良好的社区环境。在巴马县,康养人群与当地居民通过多种形式,共建共享社区文化。一是共度传统节庆。例如,“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在“壮族三月三”期间,巴马县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共享节日文化,使传统节庆成为各族群众大联欢、大交流、大团结的盛会。二是建设社区互助互惠文化。巴马县推动建设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发展开放包容、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在巴马县甲篆镇,由康养人群组成的党支部每年都会开展捐资助学、慰问老人、治理环境、调解纠纷等各类活动,带动康养人群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守望相助、交融共生的社区文化氛围。

  居家式康养旅游的发展,体现了各族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实现了自然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在康养旅游带动下形成的互嵌式社区,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在全方位嵌入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巴马居家式康养旅游的实践,为民族地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借鉴。

  【作者单位:郝国强、杨彪,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兰耿灯,河池市民宗委。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的创新交融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项目号DZD202212)阶段性成果。】

(编辑:李翠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