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是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大幅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面对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调研组多次赴西宁市及其周边地区深入进行调研,探究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制约因素,为更好推进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出思路和建议。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经济增长方面,根据《2022年中国大陆城市GDP年报》数据,西宁市GDP为1644.3亿元人民币,在全国排第193名,远低于西北地区其他省会城市。尽管如此,青海省的发展仍然高度依赖西宁市,2021年全国27个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排名中,西宁市位列第三,其GDP占青海省比重达46.31%,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西宁市的发展对青海省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未来仍肩负着较大的经济增长压力。
产业结构方面,西宁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3.8:33.5:62.7调整为2022年的3.8:37.6:58.6,产业结构整体趋向合理,但农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整体附加值较低,第二产业较为依赖重工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发展缓慢,信息咨询、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业等新型现代服务业占比较低,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有限。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需方面,西宁市承担了青海省主要的商业服务功能,但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仍有不足,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缺乏,仍存在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空间。此外,西宁市在商务金融、文化创意、会展交往、科教研发及空港门户等方面的高端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大城市核心功能相对较弱。
对外开放水平方面,西宁市处于丝绸之路南线,是内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的第二通道,是稳疆固藏的战略支点城市,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障区和后备地区,但当前对外开放平台发展较弱,空间布局相对分散,进出口总体规模和增长率均低于西北其他省会城市,枢纽地位仍有待提升,贸易依存度较低。
对策建议
西北内陆地区在区位、产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要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快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为此,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实施“产业西进”战略。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东部地区制造业向有条件的西北地区中心城市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枢纽城市转移,重点发展能够发挥西北地区资源能源优势的能源化工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面向西北市场的轻工、纺织、家电汽车等市场导向型产业,适应产业升级方向的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中高技术产业,推进梯度工业化、深度工业化,打造若干经济增长极。
实施“内需激活”战略。西北地区市场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强大市场势能助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就业质量和水平,通过更加稳定更高收入的高质量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定向发放消费券、购物券和跨区旅游消费券等,刺激居民消费。积极开发文旅产业,激活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推动实行错峰休假制度,避免集中调休和假日经济形成的消费峰值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加大人才集聚力度。搭建人口集聚产业平台,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支柱产业和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电子竞技、服务外包、现代服务业等吸引年轻人的产业。统筹谋划人口与发展,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交通、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改造提升公园、绿地、文化广场、健身广场等公共空间环境,推动实现人口总量及布局与城乡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相衔接。
打造西北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布局高水平开放平台,形成“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际陆港+国际空港”等叠加效应。借鉴上海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高水平开放试点经验,在文化旅游、金融、电信、互联网等领域推动对外开放。创新产业开放合作模式,推动跨国公司新兴产业和优质服务业在西北地区布局,实现向合作开发新兴市场转变,协同构建新型生产网络和现代服务业网络体系。
实施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力做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具体而言,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监测,重点推进大气、水、土壤和固废的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西北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相对匮乏,可以协同其他地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重点从科技基础、平台载体、成果转化、企业主体、创新生态等方面着手,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构建需求导向的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西北地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策源地。
建设改革型服务型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一网通办”水平,推进标准建设和流程再造。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重要增长极和承载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完善国有资产流转、收益、处置机制。加快国企改革,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引导市民参与城市治理,提升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文化铸魂行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于西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高地,有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边塞文化等文化资源,是支撑西宁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军民融合实践基地的重要资源禀赋。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实施文化铸魂行动,更好凝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
实施西北地区重大枢纽建设工程。按照“交通+物流+产业”的发展思路,重塑西宁等地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打造“立足西北、服务全国、辐射国际”的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对外运输通道格局,加快民航、铁路和城际轨道建设;优化以轨道交通和常规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改善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通达质量,提升城乡交通一体化水平;发展高铁经济和临空经济,强化高铁场站综合立体开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民生幸福保障工程。重点从聚人口、强科教、重康养、促就业、丰文体、共治理等维度,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增强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多层次的医养城市、高质量的宜业城市、高品质的乐享城市、高标准的智慧城市和法治化的平安城市。同时,建立脱贫人口发展长效机制,通过就业、教育培训等增强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课题组成员:杨宜勇、魏巍、曾铮、侯燕磊、梁俊;执笔:魏巍。)
(编辑:海宁)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