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70年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李世刚 苏晓东 文/图 发布日期:2023-08-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北部,横亘甘、陕两省交界,是陇东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张家川地处关陇腹地,古丝绸之路南大道横贯县境。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时为西戎活动地。张骞出使西域返回时途经张家川,留下张姓氏族和生活印迹。唐朝时期,中亚等地居民经丝绸之路进入张家川经商并定居。这里有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圪垯川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马家塬遗址”(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代烽燧和摩崖石刻、三国街亭古战场等遗迹,这些历史文化古迹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于1953年,全县总面积1254平方公里,生活着回、汉、哈萨克、藏等20个民族。现辖10镇5乡25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37.77万人,农业人口28.5万人,是一个以种植业、畜牧业、餐饮服务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的农业县。70年来,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手足情深、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奋力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时代篇章。

  听党话:七十年风雨记忆

 

  “书香张家川”全民阅读浸润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前,张家川辖地归属甘肃省清水、秦安、庄浪及陕西省陇县。世世代代与黄土为伴的各族群众,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同时,还要经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倒塌的锅台黑窟窿炕,没顶的房子露天的床,啃树皮、吃粗糠,十多岁的娃娃没衣裳……”这些流传的“花儿”(意为民间歌曲),便是曾经的生活写照。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张家川各族群众翻身得解放,从饱受歧视到当家作主,从茅草泥屋到青砖瓦房,从麻杆点灯到电灯照明,从鸡犬不闻到千门万户,从牛车马车到汽车轿车,从千里传书到手机通讯……各族群众在激越奔放的改革大潮中,分享着共和国发展和改革的成果。

  对于地处关山林缘区的马鹿镇宝坪村村民来说,告别“老土屋”,住上“小康屋”,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村民们的“小康屋”梦想得以实现。谈起新房子,村里的老人感慨:“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张家川地处西秦岭山地与陇西黄土高原过渡带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以山地为主,立地条件差、历史欠账多,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甘肃省深度贫困县。2013年,全县有贫困村142个,深度贫困村78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于2019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3.79%降至0.92%,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迈进了小康社会。

  千年梦想,今朝圆梦。有这样一组数据:“十三五”时期,张家川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536户,群众住房达到安全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建成通村道路1137.22公里、农田道路501.02公里,改造农村厕所、实施拆旧复垦,先后打造省、市级示范村63个。累计实施教育“改薄”等项目340项,改扩建校舍面积13.22万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31%;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

  从“吃饱”到“吃好”,从“土坯房”到“新农村”,从“泥泞路”到“硬化路”,张家川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村民在变富……而这一切,皆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脱贫攻坚政策的精准落实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的稳步推进,使张家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张家川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次第展开。

  感党恩:七十年春华秋实

 

  勤劳纯朴的张家川人民。

  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张家川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在12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播种耕耘、春种秋收,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组组事关百姓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闪光数据,一项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见证了张家川70年的沧桑巨变和各项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

  1953年,全县社会总产值1363.68万元,国民收入使用额843.42万元,其中人均国民收入64.38元。工农业生产总值869.82万元,其中工业28.9万元,农业840.92万元。202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12亿元,较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9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1.57亿元,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2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7.32元,同比增长6.5%。

  70年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有效改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道路交通、人居环境、教育卫生、文化文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项目强则县域强。2013年以来,张家川县共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券、省级专项等各类项目到位资金103亿元,先后推进建设9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048亿元。天(水)—平(凉)铁路、庄(浪)—天(水)和县城—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静天高速公路张家川段顺利实施;改建三级公路53公里,整治“畅返不畅”公路672公里,全县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9%。张家川县2022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58平方公里;依托东峡、石峡、富川3座水库,自西向东建成了6处跨乡镇、跨流域千吨万人以上规模的集中供水工程,全覆盖解决了30.1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县城老城区改造深入推进、基础短板有效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东部城区、西部城区、北部城区开发加速推进,县城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总体框架基本形成,相继打造了刘堡、马鹿等一批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特色小镇,建成了一批乡村建设示范村。

  2022年,张家川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2%,较2013年增长18个百分点。

  进入“十四五”时期,张家川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现代肉牛产业园、餐饮服务业数字化平台“三大产业平台”,投入资金68亿元,重点实施餐饮服务业实训基地、示范养殖场、饲草料加工配送中心、现代蔬菜产业园等项目,建成餐饮配套、肉牛养殖、饲草配送、设施蔬菜、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17个,扎实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现代特色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工业方面实施省级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工业企业扩建迁建等项目,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更加符合全县生态功能区和农业优先型定位和现状。

  产业兴则百业兴。张家川属“农业优先型+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四园两体三基地”建设。目前,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20.4万头、24.3万只;年种植饲料玉米15万亩,发展乌龙头、林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16万亩,“张家川红花牛”“张家川乌龙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做好一碗面,幸福一座城。”张家川县全力打造“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张家川·烧烤”等特色餐饮品牌,组成品牌推广及加盟工作组,赴全国各地有张家川籍餐饮经营者的省、市、县开展品牌推广加盟工作。目前,张家川餐饮业已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发展餐饮经营店1.89万家,“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品牌加盟店12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创收36亿元,餐饮服务业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超过60%。为了把特色餐饮业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品牌打得更响,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以“打造百亿级产业”为目标,加快推动餐饮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计划“十四五”末,建成餐饮服务业数字化平台、孵化中心和配送中心,将1.89万家餐饮店纳入产业平台,建成标准化示范店3000家、连锁店2000家,力争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努力把张家川县建成全国知名的餐饮服务县。

  近年来,张家川县出台了推动特色餐饮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制定《特色餐饮业转型发展奖补实施方案(试行)》,每年列支3000万元,对加入“张家川·兰州牛肉拉面”餐饮从业者,按照旗舰店、示范店、创业店标准给予奖补扶持;制定《金融支持特色餐饮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推出20万元额度创业担保贷款等六类政策性贷款产品,同时配套出台技能培训、品牌建设、宣传引导、跟踪服务等一揽子扶持发展政策,免费开展拉面师技能培训。目前,投资570万元建设的餐饮服务业数字化平台已运行,按照“人、货、场”共享理念,搭建集采系统、大数据(店铺分布数据)、仓储管理、餐饮平台系统、订单管理等模块,依托银行金融端口与大数据平台端口对接,实现加盟店数字化管理、数据化赋能。餐饮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即将建成投用,将常年举办特色餐饮培训班,源源不断地输送餐饮服务技能型人才。积极谋划在龙山镇西部园区搭建一条涵盖牛肉、面粉、食醋、油料、调料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线,打通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实现“中央厨房+冷链配送+加盟门店”运行模式,鼓励加盟店优先使用张家川优质食材,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4个特色产业、2个绿色产业、3大产业平台、2个十亿级产业……数字的背后,是张家川县坚持以产业为核心,通过数字化赋能、标准化提升、品牌化打造,带动县域经济提质升级的不懈努力;通过实施示范养殖、良种繁育、熟食加工、冷链物流、疫病防控“六大工程”,推动畜牧业快速发展;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深入开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深加工,培育农产品品牌;以打造陇东南新能源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风光发电、抽水蓄能等项目,“十四五”期间谋划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等清洁能源项目13项,总装机容量442万千瓦,中核集团合作投资106亿元、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积极推进与省公航旅集团合作投资7.7亿元的关山大景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加快天然气利用,全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跟党走:七十年砥砺奋进

 

  张家川人民的幸福笑容。

  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70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处处彰显着党的坚强领导和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印记。长期以来,各民族水乳交融、唇齿相依,“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理念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日渐巩固。全县上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响了“丝路大关山·书香张家川”品牌,法治张家川、平安张家川建设纵深推进,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近年来,张家川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等。

  浩然关山、秦水奔流,党的光辉照耀张家川,新时代孕育新希望、开启新征程。怀着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感恩之心,37万各族儿女迎来了自治县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与党同心、与党同行,感恩奋进70年、同心筑梦新时代,描绘张家川更加美好的明天,是庆祝建县70周年最好的表达。

  目标引领航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甘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紧紧围绕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造全国特色餐饮基地、建设省级现代肉牛产业园、争创省级文明县“五大目标定位”,牢牢抓好县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生态功能区保护“三件大事”,做大做强餐饮服务、畜牧养殖、现代饲草、特色种植4个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2个绿色产业,积极构建“4+2”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民族地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陇东南经济带,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家川,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张家川篇章。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