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共饮长江水 同为一家人
来源:中国民族报 记者 罗一萌 王琪 实习生 唐甜甜 发布日期:2023-08-08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湖北省是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省,常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达31万人,高峰期超过40万人。如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成为湖北省民族工作的重要课题。

  为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近年来,湖北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热情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吸纳各族群众来鄂就业创业,确保各族同胞“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更安居、更同心”。

  就业援藏,助力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鄂成长成才

  “报效祖国不分地方,在哪里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次仁旦珍2010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回到家乡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2014年,她通过湖北省援藏就业招考回到武汉,进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经过近十年的锻炼,如今,她已经成长为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办公室主任。

  次仁旦珍经常深入社区宣讲党的民族政策,组织西藏籍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尽自己所能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她说。

  为帮助有意愿到湖北工作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进得来”,2020年底,湖北省援藏工作队探索启动“鄂藏情”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工作。所谓“组团式”,就是组团参观考察、组团应聘就职、组团服务管理、组团锻炼培养;所谓“市场化”,就是依托企业资源,双向选择,自主录用,定向培养,帮助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

  “能到湖北工作是非常幸运的事。”提起和湖北的“缘分”,益西曲珍感慨万千。2021年1月,她通过西藏籍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平台来到黄石市工作,顺利入职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我很感激湖北省援藏工作队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就业平台,让我有机会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共同进步。”她说。

  作为试点城市,黄石市建立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基地,将对口支援的山南市高校毕业生纳入“新黄石人”发展计划,并给予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租房购房等10项补贴。仅2021年,湖北省就吸纳山南市188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武汉、襄阳、宜昌等地积极学习黄石经验,全力打造“鄂藏情”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品牌。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吸纳西藏籍高校毕业生300余名就业,实现了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市场化就业的历史性突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批又一批西藏籍高校毕业生走出雪域高原,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工作、生活。每一个就业援藏岗位都是一个交往交流交融的火种,汇聚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

  贴心服务,提升外省在鄂各族群众生活幸福感

  “刚到荆州的时候,我们队里大多数人都讲不好普通话,难以和当地人流畅沟通。”艾合买提江·喀斯木是一名新疆籍有组织转移就业人员的带队干部,对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他有着深切的感悟。“离开新疆时,大家都对来荆州务工充满期待,没想到语言问题先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他说。

  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少数民族同胞来到湖北后,想要“留得住”,语言是必过的一道关。为帮助新疆来荆务工人员尽快适应融入当地生活,荆州市民宗委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班“搬”进企业,除了讲授基础的语言文字课程,培训班还设置了时政要闻导读、传统文化、政策法规解读、职业技能与规划等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队里大多数人的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下班后,还能和本地工人们一起打球、逛街。”艾合买提江·喀斯木说。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投入资金1020万元,设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教学点78个,在武汉市建立“湖北省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化政策教育培训基地”,联合高校开设了“线上+线下”双线授课的“红石榴学堂”,通过“1+X”拓展教学等模式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等课程,为外来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扎根湖北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

  “跟上孩子们的学习步伐!”古力加马力·如孜笑着说。她和丈夫来到武汉已有15个年头,如今两口子在洪山区经营着一家新疆烧烤店,一家人早已把武汉当成了“第二故乡”。两人普通话都讲得不错,但给孩子辅导作业还是有困难,便双双来到培训点学习“充电”。“孩子们比我能说会写,我要加油学。”她说。

  学习过程中,古力加马力·如孜不仅在就业创业、子女入学、房屋租赁等方面得到了实惠,还结识了不少朋友。“现在我们生活越来越好了,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来走访聊家常,询问我们有没有遇到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解决的。我们打从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一直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她说。

  守望相助,携手前行。为帮助零散务工经商的外来各族群众“融得进”,湖北省探索出“来时有人询、住时有人引、政策有人讲、就业有人帮、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的城市民族工作“八有”举措,搭建了多层次立体化、覆盖大中城市和中心城区的“中心—站—点”三级服务平台体系,为外省在鄂各族群众提供市民化、均等化、便利化服务。同时,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群众优秀代表和商会协会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规范经营、带动就业、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

  安居乐业,营造守望相助和谐氛围

  走进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道起义门社区的办公区,一面活动照片墙映入眼帘。“你看,这张照片是各族群众一起做凤梨酥,这张照片是大家一起包饺子……”社区党委副书记谢丹热情地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

  临近端午佳节,起义门社区组织开展“粽叶飘香迎端午 民族团结话情深”系列活动,各族群众围坐在一起包粽子、送祝福、庆端午、叙团圆。社区里的包粽子达人章师傅手把手教各族同胞学习包粽子,“学生”学得认真,“老师”教得细致。“今天我们一起包上了‘团结馅儿’的粽子,各族群众在粽子里包上了团结、包上了幸福,包上了美好的祝愿。”章师傅笑着说。

  起义门社区是武汉市外来群众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也是武汉市“三项计划”的试点社区之一。社区一直致力于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社区“民族团结之家”为中心,辐射带动建立起“石榴亭”“民族文化长廊”“幸福驿站”“文明书屋”,并持续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联谊、邻里互助、结对帮扶、法律援助等活动,营造了“更安居”的和谐氛围。今年1月,起义门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各级统战、民宗、人社等部门积极指导下,每逢传统佳节,企业组织员工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民族团结联谊等活动,增进感情。

  ——武汉市智创双翼科技有限公司开设“红石榴工作站”,为企业各族员工提供联谊交友、参观学习的平台;

  ——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员工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炎帝神农故里、博物馆等场所,实地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学习活动;

  ——咸宁市3家接收有组织务工人员企业为员工联谊活动提供专门活动场所,开展篮球比赛,到马港镇、塘湖镇参观美丽乡村建设;

  ……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员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共饮长江水,同为一家人。近年来,居住在湖北省的外来各族群众扎根荆楚大地,与当地群众同心同向,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为推动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 收藏!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评论合集
  • 中国民族报“十二评”合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