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绣传承人李长征(右三)与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树吾拉村的乡亲们一起做绣品。新华社发
李长征在绣服饰。新华社发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素有“滇中走廊”“川滇通道”之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多元的民族分布,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区域。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彝族刺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楚雄彝绣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也是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资源,为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楚雄彝绣的历史源流与当代价值
刺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彝绣是中华民族刺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传说中,彝绣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在北宋汉文古籍《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了今楚雄地区“有橦木皮以为布”。
随着元朝设云南行省,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楚雄地区的纺织工艺也在与中原的交流互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据陆应机《纺织条议》记载,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河南汝州进士王鼎任姚安(大部分在今楚雄州辖区)知府,“教民植桑麻,务纺织”;万历十五年(1587年),广西宜山举人周希尹任姚安知府,“教民笃本业,兴纺织,种桑麻,各郊外立桑园”。在隆庆《楚雄府志》、天启《滇志》、乾隆《武定府志》等明清楚雄方志中,也将种类繁多的纺织品列为特产。
近代以来,随着内地纺织工艺、经营模式等传入云南,促使楚雄地区的纺织业实现快速转型与发展。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姚州相继创设了辅仁堂织局、宏仁织局、平民织布工厂等纺织厂。
楚雄彝绣蕴含着历史、艺术、经济等多方面价值。一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彝绣的历史与彝族的历史、传说、神话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彝族服饰是彝绣的重要呈现形式,被称为“彝族历史变迁的活史料”。二是展现着多元的艺术形式。彝绣拥有独特的纹饰图案、工艺技法,不仅有古老文化的传承,也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三是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彝绣创新发展,实现了从传统艺术、技艺向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变,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四是联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彝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是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见证。
楚雄彝绣的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楚雄彝绣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楚雄彝族服饰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楚雄彝族刺绣、彝族赛装节入选云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花筒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大姚县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等入选楚雄州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楚雄州制定出台彝族服饰保护条例,彝绣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巩固发展。
为推动彝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楚雄州创新发展理念,紧扣市场拓展、绣娘增收、文化赋能三大关键,深入挖掘彝绣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围绕“两端”(生产端、市场端)、“四化”(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力,强化产业保障、健全产业体系、深化文化合作、实施延链补链行动,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彝绣成为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截至2022年,楚雄州彝绣产业增加值达2.45亿元。
创新彝绣产业组织结构,大力培育人才。目前,楚雄州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彝绣车间56个、绣坊136个、彝绣协会(合作社)66个、彝绣电商38个,建成7个彝绣产业园,命名13个彝绣工作站,培养各级彝绣代表性传承人167人、绣娘5.7万人,逐步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发展格局。
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打造东西部文化协作的“楚雄样板”,形成以沪滇文化帮扶、闽滇文化合作为主导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在沪滇帮扶方面,自2016年与上海确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以来,楚雄州加大与上海有关单位对接力度、拓展与有关企业合作深度,推动“飞地经济”园区共建、消费帮扶升级、彝绣产业文化帮扶。在闽滇合作方面,楚雄州组织相关县市及彝绣企业赴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莆田、福州等地开展招商合作,与莆田市签订“妈祖文化、楚雄彝绣”联名款产品开发协议,在全球上万个妈祖文创店线上线下同步销售联名款产品;与漳绣企业签订刺绣订单;组织彝绣企业参加妈祖文化论坛。
加强校地合作,提升定点帮扶成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楚雄州南华县七彩彝绣扶贫车间开设彝绣技能提升培训班,助力彝绣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东南大学出资、设计并打造集彝绣展示、体验及销售于一体的南华县“至善彝绣馆”,助力南华彝绣产业长远发展,该校在2023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中附赠彝绣卡套成为新闻热点,对彝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让“指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彝绣产业已成为促进楚雄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彝绣从“指尖艺术”到“指尖产业”的发展,是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必然趋势。创新发展彝绣产业,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深走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要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市场,努力打造全国知名、面向世界的彝绣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产业集群,推动文旅融合,实现产业在地化发展。
强化经营主体培育。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用好沪滇文化帮扶、闽滇文化合作、校地定点帮扶等机制,推动构建自主的彝绣全产业链,创新在地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彝绣产业发展与时俱进。创新产品设计与工艺,推动彝绣服饰参加各类时装周,与国际品牌合作,实现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创新产业发展和经营理念,扩大产业覆盖面,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作贡献。
以产业发展助推民族团结。彝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要赋予彝绣产业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吸引各民族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