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了 村民富了——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与丽水援疆指挥部合力打造“天籁加依”|聚焦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中国民族报 王琪 陈川 买买提·吐拉甫 发布日期:2023-11-1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入冬后,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加依村,核桃树叶缓缓飘落。天气越来越冷,但进村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为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老人坐在村口弹起都塔尔,和着琴声唱起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加依村被誉为“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图为村口的大型雕塑。本报记者 文静摄

  加依村地处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村民制作维吾尔族乐器已有数百年历史,享有“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美誉。全村106户村民从事乐器制作,其中有5名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过去,一件件乐器蒙上灰尘,藏在村民家里;现在,乐器奏响致富欢歌,飞向世界各地……近年来,新和县依托乐器文化产业资源,走专业化、合作化的特色发展之路,让非遗活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非遗天籁 传承技艺

  走在加依村的主街上,古色古香的巷子里不时传出阵阵琴声。一排排以黄土和麦草手工涂抹的墙面,配上传统的门廊装饰,为房舍平添了几分质朴和迷人。

  乐器制作匠人艾依提·依明的工作室,仿佛一个乐器博物馆,弹布尔、都塔尔、热瓦甫、萨塔尔、艾捷克、手鼓……各式各样的乐器挂满墙壁。他随手拿起一把都塔尔弹奏调音,琴弦在指尖滑过,悠扬的乐曲如淙淙清泉流淌出来。

  艾依提·依明正在展示乐器。 本报记者 文静摄

  71岁的艾依提·依明是村里有名的“乐器大王”,也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15岁起便跟着祖父和父亲学做乐器。他制作的乐器音调准、音色美、造型漂亮,曾获“新疆乐器王”称号。“你看这把琴,我花了7个月时间,仅镶嵌装饰就用了两个多月。”艾依提·依明说,虽然每天重复一道道工序,但他乐此不疲。

  “桑木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掏挖桑木、烤制成型、拼接雕花、放置弦码、抛光上漆,每一步都需要心静神宁。”说起乐器制作,他总是滔滔不绝。

  “很多村民有制作乐器的手艺,但以前都是散户制作、销售,成不了规模也赚不到钱。”加依村党支部书记拜合提亚尔·阿木提说,如今非遗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手工乐器制作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很多在外务工的人回到村里重操旧业。

  加依手工乐器产业园内,工人正在制作乐器。 陈川摄

  这些年,附近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艾依提·依明先后收了200多个徒弟,“我会做10多种乐器,只要有人想学,我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

  如今,加依村乐器制作非遗传承的人才梯队逐渐形成,努尔冬·司马义等4名乐器工匠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们或领办乐器制作合作社,或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做好“传帮带”,培养了一批批技术熟练的年轻工匠。

  “这就像是乐器从独奏到合奏的转变,让村里传承百年的手工乐器制作迎来新发展。”努尔冬·司马义说。

  援疆活水 振兴产业

  走进加依手工乐器产业园,乐器制作师傅们有的忙着挖孔、打磨、抛光,有的在晾晒、切割、箍形、雕花,还有的忙着贴标、装箱、发货。刨子和凿子发出的“嗤嗤”声、琴弦试音的婉转乐声汇在一起,回荡在厂房里。

  加依村生产的部分传统乐器。 陈川摄

  加依村村民、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学员萨迪热丁·阿卜杜拉,跟着师傅学习乐器制作一年了。“我已经学会了制作都塔尔的全部流程,现在每月工资2500元,我还想学做其他乐器,制作出更多的乐器,卖到全国各地。”他说。

  从刚开始只有六七个人的家庭式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5名股东、164名工人的乐器产业园,乐器制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手工乐器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也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加依村乐器加工产业的变化,是浙江丽水市援疆指挥部激活产业“造血”功能,打造富民兴疆新引擎的生动实践。

  依托当地乐器制作的百年历史积淀,2014年5月,在丽水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加依村建起民族手工乐器制作创业孵化基地,先是扶持6户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示范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后又申请资金扩大规模开办乐器制作工厂。2020年,集加工、培训、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加依手工乐器产业园正式成立,生产的手工乐器种类从都塔尔、弹布尔、热瓦普等常见乐器,增加到12种。

  为拓宽销售渠道,丽水援疆指挥部还牵头将加依村打造为新和县电商特色村,创建专业直播间,组织“魅力加依乐器大赏”等专场直播,推介特色乐器产品。

  “这一批琴是我们在网上发布短视频后,客户联系制作的。”努尔冬·司马义调试好几把琴,准备用快递发往乌鲁木齐,“现在儿子会拍短视频,儿媳会直播带货,乐器销售又多了渠道。”

  “加依村有347户人家,其中有106户从事乐器制作。产业园每年制作乐器2万余件,采取订单销售、代理代销、网络直播销售等方式,今年总产值预计将达到1800万元。”拜合提亚尔·阿木提说,这些乐器不仅销往新疆各地,销往全国,还走出国门,销往欧亚10余个国家。

  文旅融合 致富欢歌

  村民们都知道,大冬天能把游客吸引来,主要靠村里浓厚的乐器文化魅力——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制作手工乐器,可谓“十步之内必有工匠”。“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让游客都想过来亲眼看看乐器制作的过程。为此,除了产业园,村里还保留了10个家庭作坊,供游客参观体验。

  村民在直播电商平台向顾客介绍乐器。 新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产业兴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新和县依托加依村历史悠久的龟兹乐器文化,实施加依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将手工乐器制作与文旅产业发展相融合,将古老村庄打造成集乐器制作、乐舞展示、民俗体验、休闲度假、摄影影视于一体的“天籁加依”4A级旅游景区。

  以非物质文化技艺、民族乐器制作为龙头,丽水援疆指挥部还将非遗艺术赛乃姆的传承与提升列入重点援疆项目,专列资金用于艺人的培训、传承等,极大提高了艺人的积极性。自2020年起重点打造“非遗节日一台戏”活动,每逢节假日定期开展文艺汇演。

  在丽水援疆指挥部、新和县的通力协作下,文旅融合发挥了“1+1>2”的效益,让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今年村里旅游接待量大幅增加,村民卖乐器、开小吃店、办小超市,还有人在景区打工,人均收入预计达2.15万元,比去年增加3300多元。”拜合提亚尔·阿木提说,一传十、十传百,加依“乐器制作第一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眼下,新和县在丽水的大力支持下,正着手在加依村实施“西北乐乡·民族乐器文化产业主题村”建设项目。依托“天籁加依”品牌,加依村还引进民族刺绣合作社,初步形成了服装加工、民族手工乐器制作、民族刺绣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村里还引进农业科技公司,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每年销售红枣、核桃等果品超4500吨,带动多个村庄的果农增收。

  2017年,加依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2023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吃上‘乐器饭’和‘旅游饭’后,村里一天一个样,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增收致富的底气越来越足。”拜合提亚尔·阿木提说。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最是民族团结奋进时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 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 中国民族报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