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人对话 与世界同行
来源:中国民族报 姚遥 发布日期:2023-12-05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2022年10月12日,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在一条“太空推特”中引用了中国“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名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引发国际网友热议,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段佳话。这段佳话,揭示了跨文化交流的主旨,展现了“与古人对话”的意旨,体现了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

  与古人对话、与历史神交,才能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从而生发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阐释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命题,为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要要求。“软实力”(Soft Power)这个概念虽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但其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中华文化古已有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即提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中国古代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特别强调“柔”的力量,“儒”字本身即带有“柔”的意蕴。汉代学者郑玄在阐释《礼记·儒行》时点明:“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可以说,中华民族是最早认识并运用“软实力”的古老民族,一直倡导以文教力量“怀柔远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等。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用其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我们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首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儒家既承认人生的意义是“修身立己”,又强调人生的意义离不开社群关系。一方面,儒家是承认人性之私的,认为人们总是优先将自己的爱施与至亲,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另一方面,儒家又提出要规导人性之私,希望人们能够“推己及人”,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简略而言,儒家文化强调“执两用中”,是不能以西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两端来作机械理解的。中华传统智慧超越西方“个人理性”,既反对“损人利己”,但也不是不切实际地“损己利人”。中华传统的“孔子改进”比之西方传统的“帕累托改进”,其高明之处正在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厘清了上述文化立场,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世界同行”。不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从中华文化的角度看,损人利己的外交政策不仅在道德层面不可取,在现实层面也不可持续,自身最终必受其害。

  从古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汲取智慧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曾在福建开办书院讲学,“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引用的这句古语,正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朱熹针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所作出的延伸阐释。几千年来,“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文明层面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意义。朱熹本人曾任福建漳州知府,“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曾在福州担任主官,这些古代先贤都在八闽大地的地方执政中实践了“民本”思想。在几千年治国理政实践中,中华文明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当下,通过传承与转化,“民本”“和合”“大同”等传统文化精髓仍然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养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在国际交流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个对外传播与文化阐释的难题——如何翻译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大同”,有人将其翻译为“All the Same”,好像“大同”就是“一切相同”,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方能大同”,如果什么都一样了,反而不是“大同”了。我认为,“大同”可以解读为“大处相同”——就是说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最高层面我们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样式、衡量方式上各有差异,对此我们应该相互尊重和充分理解。所以,我觉得用“Diversity in Unity”,即“多元一体”翻译“大同”更为合适一些。朱熹曾在福建以书院兴学,致力于地方教化,把中原文化与闽南特色相结合。就中华文化而言,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对辩证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并不阻碍各个地方发展的不同特色,这正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大特点。

  与“大同”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大一统”。“大一统”既寓意着政治统一,也寓意着社会升平,同样是一种“统一之下的多元共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南海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强调:“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珍视国家独立、统一和尊严。中国政府必须顺乎民意,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在对外传播中入情入理地将中国政治文明与政治道路阐释清楚,是文明交流互鉴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

  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三苏祠考察时强调:“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在此之前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不忘源头活水、牢记文化初心,就必须重视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三苏祠自北宋建立,历经千年洗礼,收藏了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苏东坡在中国各地为官期间,为增进百姓福祉和便利,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留下了很多文物和古迹。谪居广东、海南期间,他看到农民插秧拔秧十分劳苦,便在当地推广普及了先进农具——秧马,并创作了《秧马歌》以记其事。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是由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我们须知,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必然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产生的,而中国在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下所孕育出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结构,形塑了传统中国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而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特质也正孕于其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他以“茶”和“酒”为例,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人类多元文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贡献出更多“郁郁乎文哉”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