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基于甘肃的调研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刘巍文 发布日期:2023-12-07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在新时代,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甘肃各地现代化水平基本情况

  甘肃目前仍是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之一。2022年甘肃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大关,但仍仅占全国的0.89%,其现代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调研结果及数据分析,笔者将甘肃14个市州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现代化程度居于全省较发达水平,包括嘉峪关、兰州、酒泉、金昌和张掖5个市,具有现代化示范领跑效应。其中嘉峪关市现代化水平在全省最高,其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比重、城市化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多个衡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数据均居全省首位,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第二类现代化程度居于全省中等水平,包括武威、白银、庆阳、平凉和天水5个市。第三类现代化程度居于全省初等水平,包括甘南、定西、临夏和陇南4个市(州)。甘肃14个市州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即省会兰州和河西走廊各地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兰白一体化经济圈的白银、石油资源丰富的陇东、煤炭资源丰富的庆阳、文旅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天水及位于庆阳和天水之间的平凉,其现代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临夏州和甘南州、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的定西及甘肃最南端山大沟深的陇南等现代化水平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甘肃现代化水平在34个省市中排名第29位,比较靠后。从甘肃省内看,14个市州的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兰州、嘉峪关等少数城市现代化水平已较高,但大多数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层次较低,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当前,甘肃要推动各地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面临自身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和区域内部现代化水平差异明显的双重考验。

  推动甘肃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准确把握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首先,要准确理解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其显著特征是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现代化为目标,要认识到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其次,要结合区域分工格局中的功能定位,对特殊区域和一般区域加以区分,如对于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区域,应加大生态功能类标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权重等。再次,要紧紧围绕当前民族工作主线,深入挖掘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文化等资源,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要着重缩小区域之间现代化发展差距,优先补齐各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短板弱项。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重在“共同”上。一个地区落后,并不代表其各方面都落后,而是在特定方面存在短板弱项,成为关键性制约因素,对一个地区总体现代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因此,要推动各地区走向现代化,首先要找准其关键性制约因素所在,优先补齐短板弱项,解决好重点难点问题。如,目前甘肃的短板弱项体现在道路交通等方面,高速公路欠发达,应优先推动发展现代化交通体系。有些市州存在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的问题,应优先推动发展学校、职业教育等事业。有些地方面临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如河西走廊的水资源短缺等,要优先推动解决水资源问题。只有优先补齐这些短板弱项,才能有效加快落后地区的现代化步伐,更好保障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有效推动农牧区融入现代化发展进程。首先,从城乡二元结构看,城市现代化和农牧区现代化是一个区域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同样重要,应统筹兼顾城市和农牧区发展,尤其要重视发展水平较低的农牧区现代化问题。其次,推进农牧区现代化进程,要用现代化产业发展作支撑。要促进传统农牧业改造升级,通过进一步激活农牧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转,推动土地、草场、劳动力与先进人才、先进生产理念、先进设备、现代化技术、现代金融、信息网络及数字经济相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有机农牧业、智慧农牧业等,如在河西走廊推广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等。第三,要进一步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牧区倾斜,道路交通、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要在行政村基础上进一步向自然村延伸和扩展。

  着力促进各族群众思想观念向现代化转变。首先,着力推动全省上下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学习和接受先进理念、科学文化及现代技能知识等,提高各族群众的文化水平。其次,要大力宣传弘扬甘肃时代精神,如“八步沙六老汉”精神等,深入发掘群众身边不惧困难,追求美好生活的模范典型等。如,“引洮”工程于2021年9月全线通水,解决了甘肃600多万人口用水困难。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引洮”精神,以积极奋进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力量化人化心、催人奋进,不断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生态环境是区域发展所必须的基础保障条件,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也需要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基本支撑。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梳理生态家底,对生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科学系统治理,如针对河西走廊目前所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沙漠侵蚀前移等问题,应重点从系统治水、防沙锁边、护山植绿、减污降碳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其次,要进一步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这方面甘南、临夏、河西走廊等地将“生态”变“经济”的成功案例值得参考、推广。再次,处于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的区域,应把握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在“碳汇交易”等方面挖掘自身优势,创造经济价值。最后,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适度有序发展生态旅游业,开放人畜活动(如放牧、挖虫草)等,在改善当地群众生计的同时,保持好生态环境平衡及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

  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当前甘肃发展处于新的政策机遇叠加期,要把握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新政策和新机遇,不断提高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能力。经济发展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物质保障,各级党政部门要充分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谋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市场主体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和营造公正法治市场经济环境之举。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融入现代化建设,统战、民族工作部门要按新时代统战和民族工作要求,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团结非公经济、社会新阶层、民族和宗教界等力量关注、支持甘肃现代化发展,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加强理论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国家治理的重大理论问题,理论界需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角度加强研究阐释。另外,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认识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注重各地现代化评价相关指标数据的收集和报送,为开展定量评价夯实数据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