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粟特人的认同与融入
来源:中国民族报 杜海 发布日期:2024-01-03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粟特人原本生活在古代中亚地区,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古时期,粟特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地区,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并逐步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最终完全融入中华民族。这一历史进程,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开放包容的胸怀。

  参与中原王朝的政治和经济生活

  粟特人善于经商,随着丝绸之路兴盛、频繁的贸易往来,粟特人逐渐接触到中华文化。中原王朝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粟特人向中原地区持续移民。据敦煌出土的粟特文信札可知,西晋永嘉之乱前后,粟特人已在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聚居,成为沟通中亚撒马尔罕至中原洛阳商贸文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北朝时期,粟特人开始大规模向中原地区内迁,其活跃商贸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也延伸至中原腹地。如《北齐书·皇后传》记载,北周武帝太后去世时,北齐任命粟特人康买为吊使,同时“遣商胡赍锦彩三万匹与使同往,欲市真珠为皇后造七宝车”。

唐定远将军安菩夫妇墓出土的三彩胡人骑马俑。 图片来源:长沙博物馆网站

  除商贸活动外,随着融合程度加深,粟特人还积极参与中原王朝政治。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往往担任宗教、军事职务。隋唐之际,军功成为粟特人仕进的主要途径。原州粟特人史射勿一生戎马倥偬,是隋炀帝集团核心成员之一。史射勿墓被发现于宁夏固原,其墓志书写、墓葬形制及墓葬壁画等各方面,均清晰展现出史射勿家族对于中原文化的强烈认同。生活在凉州的粟特人安兴贵、安修仁兄弟,擒河西凉王李轨归降,成为唐朝开国功臣,其家族在唐朝世代为官。许多入华粟特人担任宫廷宿卫等职务,这种仕宦模式在隋唐时期一直延续。

  对中华文化全面认同和吸收

  如果说参与中原王朝政治和经济生活是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的两大途径,那么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认同和吸收,则是其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最终标志。入华粟特人改换姓氏、拟构中原郡望的过程,全面展现了其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进程。

  粟特人进入中原地区后,在姓氏上模仿中原汉族的姓氏。《梁书·康绚传》记载:“康绚,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粟特人延续了这一传统,《新唐书》中,康、安、曹、石、米、何、史等粟特姓氏,被统称为“昭武九姓”。据《隋书》记载,康国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随着融入的进一步加深,粟特人逐渐开始采用汉名,比如史射勿的两位曾孙分别取名为“孝忠”“孝义”,体现了史射勿家族对儒家价值观、道德观的认同。出土的唐宋时期敦煌文书中,大量粟特人名已明显与中原地区人名趋同。根据敦煌文献、图像等史料可以发现,五代宋初的粟特后裔,在文化、习俗等方面与中原地区的民众几乎没有差异。

  士族郡望兼具标榜门第和标明家族原籍的功能,入华粟特人也吸收、模仿这一形式,将其入华后较早的定居地,如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作为郡望。北朝至隋唐时期,大量粟特人定居中原,自称长安人、洛阳人、会稽人等。如,《安万通墓志》称墓主为“雍州长安人”,《安静墓志》称墓主为“河南洛阳人”,这反映了粟特人入华的迁徙路线,即由西域、河西走廊逐步迁徙至长安、洛阳等地,并长期定居于此。到了唐中晚期,居住在河北地区的粟特人往往会选择相同姓氏的中原郡望作为本族郡望。如,《何弘敬墓志》记载,作为粟特移民后代的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出身于魏晋名门——庐江何氏,故以庐江为自己的郡望。另一位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在为其父罗让所立《罗让碑》中称其家族出自长沙。

  共同的祖先记忆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入华粟特人模仿中原士族谱牒,将其始祖追溯至秦汉甚至更早时期的华夏祖先,建构起完整的家族世系。到了唐中期,在入华粟特康氏碑志中,将中亚作为祖源的书写方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西周卫康叔作为普遍的祖先认同。唐代《安忠敬碑》将安氏祖先追溯至黄帝,并通过对北魏开国功臣安同家族世系的改写、修饰,塑造了安忠敬家族在汉唐时期的完整世系。随着姓名、郡望、祖源、祖先世系等方面的演变,入华粟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日渐牢固。

  体现“三交”历史细节与发展主流

  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与包容力。在唐代,入华粟特人习文崇儒的现象颇为常见,一些粟特家族还以儒学传家。《安令节墓志》称墓主“出京兆礼教之门,雅好儒业”,《康文通墓志》称墓主家族“讲习诗礼,敦劝子孙”,《康希铣碑》记录了墓主家族交游往来的会稽士人、家族成员文集等,均是入华粟特人崇尚儒学与士族化的体现。《康公墓志》记载,墓主“自宣城来长安,三举进士登上第”。其长子曰齐,乡贡进士;次子曰颜,乡贡进士;次子曰言,明经及第。这个晚唐时期的粟特康氏家族,俨然与其他儒学世家无异。

唐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网站

  随着粟特移民不断内迁,各种充满粟特文化风格的物品也随之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华文化。如,北周安伽墓、北周史君墓等入华粟特人的墓葬,混合了中原葬制和粟特丧葬传统。西安出土的鎏金伎乐纹八棱银杯等,具有典型的粟特风格。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凝聚。隋唐更加开放包容,重用胡人蕃将,推动胡汉交融,中华民族走向深度融合。入华粟特人的深度融入既出于其自身的意愿和努力,如采用汉名汉姓、拟构中原郡望、追溯华夏祖先、习诵儒家典籍、雅好礼乐文化等,同时亦离不开中原王朝、士族和普通民众的接纳与认可,体现在入华粟特人进入中原王朝官僚体系、与中原士族联姻、实现在地化等。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是长时段、多维度、深层次的,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细节与发展主流。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