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之城”沉浸式展览,让游客流连忘返。孙文振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23年12月27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博物馆之城”和大运河文化带的龙头工程,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大运河畔,这座巨型舟楫,在新时代重新扬起“古韵风帆”。
博物馆由共享大厅、展陈大楼和休闲水街组成,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3个元素——共享大厅屋顶造型似船,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两座建筑间有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
水波形状的长椅,飘扬的船帆,由350万块玻璃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巨幅壁画《京师通惠图》……走进博物馆,运河元素随处可见。
“欢迎参观,送您一张博物馆导游图。”通州区玉桥中学初二学生杨雅馨、杨雨桐在博物馆担任小志愿者。说起志愿者服务,两人快言快语:“当志愿者,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博物馆当志愿者,还能学习到许多历史文化知识。”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3部分组成,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流经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作为博物馆的重头戏,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通过1000多件文物、艺术品,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了大运河的发展演变历史,系统展现了运河沿线人文价值、历史内涵。
“博物馆两座建筑恢弘大气,设计感十足,把北京数千年的建城史与大运河的历史贯通起来了。”西南财经大学学生陈昭参观博物馆后感慨颇深,“大运河不仅具有漕运作用,更是沟通中国南北的一条纽带,带动了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互鉴。”
在老师们的陪同下,小主人报新闻学校(上海宝山校区)的20多名小记者开始了“博物馆的研学之旅”。
“这不仅是一次校外教学之旅,更是一场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之旅。展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大运河所承载的历史深度和文化精髓,沉浸式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带队教师方严嘉说。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