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进一步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本报记者特邀请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围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行访谈。
杨承新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
记者:您是如何认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大要求的?
杨承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为我们紧扣主线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坚持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来展开,才能实现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促进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昭通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居地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要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昭通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实现了发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助推跨越赶超。
记者:2023年以来,您所在地区在落实这一重大要求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承新:2023年以来,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坚持“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完善体制机制夯基础。我们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一把手”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把民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实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昭通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昭通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等政策措施,做到民族工作与中心工作两手抓、双促进。
坚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构筑精神家园聚人心。我们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扎西会议纪念馆、罗炳辉将军纪念馆等教育基地为平台,以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为载体,建立全覆盖、常态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营造宣传氛围、开展宣讲活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推进互嵌发展促融合。我们抓实373个易迁安置点的35.47万群众、21个移民安置点的20.42万群众,引导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深化东西部人才交流、劳务协作,促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2023年,昭通市转移就业劳动力261.6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24.84万人,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全方位嵌入。
坚持“共发展、共富裕、共繁荣”,改善民生保障增福祉。我们坚持以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基础设施优质化、产业发展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2023年,昭通市14个民族乡直接或间接接通高速公路,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长16.8%,包括6000余名少数民族儿童在内的9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实现“六有”目标。
记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更好落实这一重大要求方面,您将如何履职尽责?
杨承新: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昭通各项工作的主线,坚持融的导向,做实融的文章,拓展融的内涵,让“石榴花开乌蒙山”。重点做到“五个融”:
一是推动思想“融筑”。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重中之重,在学思践悟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不断深化的理论武装,提升狠抓落实的行动自觉和善作善成的能力水平。
二是推动交流“融入”。坚持把“三项计划”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抓手,在各族青少年交流上搭建平台,在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中拓宽领域,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天赐“凉”机、“昭”您避暑等优势,以有形有感有效的丰富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推动发展“融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拓展乡村振兴支撑力、深化现代产业影响力、改善公共服务承载力,让各族群众日子越过越好,以发展的实绩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是推动文化“融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是推动社会“融洽”。围绕“团结促稳定、稳定促发展、发展促和谐”,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强化政治引领、法治筑网、德治润心、自治固本,画好社会治理“同心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层基础。
(编辑:王琪)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