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惠金融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中国民族报 崔志宏 蒙思丞 任宏辉 发布日期:2024-03-19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金融资源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传承千年的“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民本思想,中华民族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等优秀品格,为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要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普惠金融工作中。

  在推进金融工作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内在逻辑

  历史逻辑。纵观百年党史,从延安时期建立陕甘宁边区银行、西北农民银行改善各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建强西北革命根据地,到新中国成立后为各族贫困群众发放贷款和农具,再到改革开放时期设立牧区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很早就把金融工作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论是对口支援、定点帮扶,还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动能转换,推进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普惠金融在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理论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民族地区推进普惠金融指明了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切实解决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经过丰富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即“八个坚持”,并首次明确了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2024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系统阐释了“八个坚持”,绘出“管总体、管方向、管根本”的路线图;指明金融强国六方面关键核心要素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六大路径,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精神文化作引领,也需要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十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民族地区发展面貌较过去发生了历史性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通过普惠金融网络下沉,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欠账较多,产业基础较薄弱,供应链不健全,需要“含金量”更足的普惠金融政策,以低成本资金、灵活的信贷模式,保障市场主体融资畅通,以创造更多投资机遇,增强发展后劲。

  文化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金融事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商鞅徙木立信”“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故事,彰显了中华民族诚信品格。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壮族谚语“诚实是立身之本,轻浮是败事之根”,白族谚语“高价买不到良心,信任价值千金”,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为普惠金融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等理念,增强普惠金融生机活力。

  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普惠金融工作中的路径

  在支持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持续发力。近些年,从支持民族地区公路、机场、铁路建设,到助推现代管网、5G网络、储能项目建设,再到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普惠金融嵌入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批批民生项目中,助力民族地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走得更快、更好、更稳、更有底气。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更好发挥普惠金融均衡性、侧重性、引导性作用。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金融+乡村运营”模式,撬动农村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要素完成定价,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上彰显担当。要发挥普惠金融的包容性、衔接性、平台性优势,让各族群众更高质量、更便捷地享受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把普惠金融网络融入完整社区、服务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作为“十五分钟生活圈”的一部分,为各族群众创新创业就业、小微市场主体发展、新市民购房提供保障。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借助手机银行APP、智慧机具,提供政务、医疗等增值服务,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有机融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搞好社会宣传教育。各地金融机构可以创新特色载体、把宣传教育纳入普惠金融体系的创新实践,如发行“石榴卡”“齐富卡”,投放“共富贷”等特色金融服务,让信贷产品和服务彰显“团结味”“共富味”。发挥普惠金融网络点多面广、遍布城乡、与各族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优势,打造主题宣教阵地,开辟宣传栏、打卡墙等,运用丰富的科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覆盖面,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作者系广西边疆民族地区乡村金融与共同富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海宁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

专题

更多>>
  •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