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流放变成了实地考察,开创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 | 升平四海同文轨之④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李耕耘 发布日期:2024-04-20浏览(10)人次 投稿收藏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阅读原文

 


 

  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继汉、唐、元朝重新统一新疆,加强了对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政治、军事的管理,促进了西北边疆与祖国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开始兴盛起来,涌现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嘉庆年间流放伊犁的祁韵士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清政府为了管辖西域而设置的伊犁将军府(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祁韵士(1751—1815),字谐庭,一字鹤皋,别号筠渌,晚号访山,山西寿阳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家塾读书,17岁应县试取第一名,27岁乡试中举,次年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两年后散馆授翰林院编修,33岁任国史馆纂修官。

  祁韵士“自幼喜治史,于疆域山川形胜、古人爵里姓氏,靡不记览”,在翰林院时跟随满族学者德保、阿桂、富炎泰和浙江秀水籍学者钱载学习满文,在国史馆更是用心于西北边疆史地和少数民族研究。因为他熟习掌握满文,受到时任国史馆正总裁嵇璜的赏识,安排他主持《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的编纂工作。这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无以往详实的文献可以征据,又需要对现有资料进行翻译整理,对众多杂乱的人名还要仔细爬梳辨析。祁韵士首先确定立传体例,然后“悉发库贮红本,寻其端绪,每于灰尘坌积中忽有所得,如获异闻”。祁韵士和他的助手们潜心努力,历时8年,终于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完成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20卷,这是有清一代对西北边疆史地进行研究的发轫之作。在这期间,祁韵士利用所见到的内府典籍档案,搜集了不少资料,留下的底稿后经学者张穆等整理出版为《皇朝藩部要略》18卷及附表4卷,该书记述了清朝统一西北边疆的过程及实施有效主权管辖的情况,将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区纳入“国史”书写,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观。

图片

  ▲《皇朝藩部要略》(图片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

  祁韵士为人性格耿直,不愿随波逐流、俯仰于人,多年都得不到升迁,更是得罪了和珅,官职不升反降,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降职为户部云南司主事,所幸阿桂保举他兼任国史馆总纂官,参与《四库全书》的复校工作。嘉庆四年(1799年),他被选授为户部河南司员外郎,次年任户部福建司郎中。嘉庆六年(1801年),他被任命为宝泉局(即铸币局)监督。

  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户部对宝泉局进行一次例行查账,发现宝泉局库亏铜案,嘉庆帝为之震怒,下旨将历任监督全部逮捕问罪。祁韵士一生清贫,作为后任监督,相沿致误,获罪入狱,虽属于无辜牵连,但还是有一定失察责任的,对此他感到追悔莫及。

  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祁韵士和前几任监督“均著加恩免其死罪,发往伊犁,充当苦差”。这一年,祁韵士54岁。无辜戴罪流放伊犁,无疑是他人生中遭受的最大挫折,但对于他的学术研究而言,倒变成了一次非常好的机缘,使他能够亲履祖国的西北边陲进行实地考察。

  二月,祁韵士离开北京,踏上了万里西行的戍途。他由河北转入山西,回到家乡寿阳,安顿家属,为父母扫墓,然后从寿阳出发,渡黄河,经过陕西、甘肃,穿过河西走廊,由星星峡进入新疆,经哈密、吐鲁番,翻越天山至乌鲁木齐,再沿天山北麓西行,至七月,抵达戍所伊犁惠远城,行程万余里。

  祁韵士对路途“所见山川城堡、名胜古迹、人物风俗及塞外烟墩、沙碛”,无不周览遍历,记在心中,每晚于旅舍休憩之时,便随手记录,投到行箧中,时间长了,积累得越来越多。抵达伊犁后,在闲暇无事的日子,祁韵士就将从寿阳至伊犁一路上记录的文字碎片进行整理,略加编缀,写成了一部纪行体散文《万里行程记》。在这部著作中,他以沿途城镇驿站为经纬,描写了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文中没有记录迎来送往的应酬,没有抒发被流放的伤感愁绪,却有着对祖国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赞颂,有着朴素简约的文字之美,彰显了一位学者丰富的学识。

  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中对果子沟风景的描写,可谓妙笔生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写道:“既至岭头,折入塔尔奇沟,俗名果子沟……忽见林木蔚然,起叠嶂间,山半泉涌,细草如针,心甚异之。前行翘首,则满谷云树森森,不可指数,引人入胜,注目难遍,欣悦之情,惟虑其尽。已而峰回路转,愈入愈奇,木既挺秀,具干霄蔽日之势;草亦蓊郁,有苍藤翠藓之奇。满山顶趾,绣错罕隙,如入万花谷中,美不胜收也。”这么优美的文字,很难让人想到是出自一个流放的“罪人”之手。由于祁韵士达观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才情在西北边陲得以释放。果子沟也因此文获得了“万花谷”“奇绝仙境”的美誉。

图片

  ▲果子沟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祁韵士出果子沟后,经过伊犁九城之一的绥定城,看到附近“地形开敞,官道两行柳色,掩映怡人。叱犊耕田,村村打麦,太平景象”。这也反映出清朝统一新疆以后,伊犁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祁韵士年轻时不喜好诗词写作,但在赴戍途中,他有感于祖国西北的“山川城堡之雄阔,风土物产之瑰奇,云烟寒暑之变幻”,于是诗情迸发,几乎“无日不作诗”,诗作的水平越来越高。一路诗歌相伴,支撑着他走完了漫长艰难的万里戍途,到伊犁后将这些诗作辑为《濛池行稿》。

  祁韵士抵达伊犁后,惜才、爱才的伊犁将军松筠派其充当印房章京,并请他编纂地方志书。在松筠的支持下,祁韵士查阅了伊犁将军府所存的档案资料,考察了伊犁的风土人情,编写出了一系列有关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著作。

  嘉庆十二年(1807年),祁韵士在原山东金乡知县汪廷楷原辑未成之稿的基础上,编纂完成了《西陲总统事略》(又名《伊犁总统事略》)12卷,共13万余字,舆图19幅,主要内容为:清朝统一新疆经过,清军在新疆的驻兵设防和官制兵额情况;天山南北两路疆域、道里和山川分布;伊犁地区城池建置、坛庙祠宇的分布,以及伊犁驻军的军政要务,尤其详细记述了屯田和水利情况;乌鲁木齐、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南疆各城事宜;新疆少数民族的源流与习俗。这本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是研究清代乾嘉时期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的一部重要志书。

图片

  ▲伊犁九城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同时,祁韵士完成了《西域释地》1卷、《西陲要略》4卷两本著作。在《西域释地》中,他对新疆的疆域、山脉、河流与地名沿革等进行了考证。他想通过“贵乎简要”的体裁,来贯彻“信今而证古”的原则,于是在《西陲总统事略》的基础上,精选其要,撰成了《西陲要略》一书。

  在伊犁期间,祁韵士还写有《西陲竹枝词》100首,这些诗作以竹枝词的形式描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地理景观,记录了新疆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歌颂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用典颇多,大部分诗都有自注,体现了诗人的文笔与学者的史笔的结合,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100首诗,“首列十六城,次鸟兽虫鱼,次草木果蔬,次服食器用,而终之以边防夷落,以志西陲风土之大略。”他写《伊犁》:“伊丽曾闻属定方,濛池碎叶路茫茫。投鞭直断西流水,始信当年我武扬。”伊丽是唐代对伊犁的译称。前两句是说唐朝名将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师征讨西突厥,在伊犁设立濛池都护府,管辖包括碎叶城在内的广大区域;后两句是写清朝乾隆年间出师伊犁,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的功绩。他写《水田》:“灌溉新开郑伯渠,沃云万顷望中舒。便宜淮上安边策,充国屯田十二疏。”他借用秦汉时期兴修水利的典故,赞扬伊犁将军松筠修建通惠渠,兴旗屯,为边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贡献。

图片

  ▲祁韵士(图片来源:寿阳县人民政府)

  嘉庆十三年(1808年),流放三年期满,祁韵士得以释放回籍。他先是受松筠之邀“襄理幕务”,后主讲于兰州兰山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将精力倾注于讲学授徒。

  祁韵士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他继承了乾嘉学派注重考据的传统,又通过实地考察引领了经世致用的学风。祁韵士去世后,在其儿子祁寯藻和西北边疆史地学者张穆、徐松等人的努力下,他的著作陆续被整理校刻刊行,逐渐引起关注,带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兴盛,其著作依然是今天研究西北边疆史地很有价值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李耕耘,曾从事新疆伊犁地方史志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现就职于新疆伊犁州文联。编著有《新疆伊犁风物志》《新编伊犁风物志》。)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高艳鸽

  制作 | 郭欣欣

(编辑:马永

[字号: ]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82685629 电子邮箱:zgmzb@sina.com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最新新闻